這一路走來,他們兄妹也算是見識到了這位鄧道長的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不論什麼事,好似就沒有他不知道的。

任何難題在他面前,好似都會迎刃而解一般,這種強烈的人格魅力,卻是讓和他相處日久的祝家兄妹,下意識的忽略了他的年齡和容貌,心中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道友好見識,貧僧佩服,真是羞煞那許多空唸了一輩子佛號的僧人...”

三人剛剛踏進寺廟,就聽到一聲溫和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好似蘊含了無盡的慈悲之意一般,讓人心神寧靜。

“見過大僧,在大僧面前,貧道卻是當不起道友之稱...”

望著那跌坐在供臺蓮花上,渾身渾身散發著柔和白光的僧人,鄧凡眼中卻是一片鄭重。

他自然能夠看出來,這個僧人並非活人,而是一道神魂,但卻不是普通生魂,乃是三魂聚合的比丘,在道門又稱為‘陰神’,和普通鬼物完全不同。

修行之道,究其根本就是生靈的自我進化,而精元道、氣元道、神元道,則是途徑。

在鄧凡看來,精元道者、戰天鬥地,講究現世無敵、勃發氣血即為催命,是以壽元最低,而氣元道者,上孕神魂、下育體魄,最為中庸,也最為正統,神元道者,就比較極端了,捨棄一切,唯求長生。

眾所周知,這人體七魄即為精之所在,主七情六慾,身衰則神衰少欲,體健則欲盛。

而三魂則是人身和天地接軌的橋樑。【這裡解釋一下哦,魂魄是分開的,魂是神魂,魄為肉身,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正所謂: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往身!

天地二魂,則是人身與天地接軌的最主要途徑,人之所以能夠感知天地,就是因為有這橋樑在,而命魂,則主宰意識,分辨善惡,乃是人之靈智所在。

神元道精修神魂,雖然到最後能夠由虛化實,和常人無異,但在鄧凡看來,這卻是走入了極端,不是正道。

人身最重要的,並非形體,而是七魄之承載,若拋棄七魄,沒有慾望,和那寺廟中祭拜的木胎泥塑又有何異,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在鄧凡看來,仙人之所以能夠長生,長生的意義,就在於這‘慾望’二字。

也只有七魄長存,不會衰老,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長生不死。

用通俗的話來講,人的狀態其實就和身體狀況息息相關,心態亦是如此,為何垂垂老矣的老者能把生死置之度外,則正是因為他們的七魄已衰,慾望銳減,自然也沒有繼續生存的慾望了。

理論上來說,只要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永遠保持在健壯之年,那他的心態就會永遠年輕,慾望永不消退,也永遠不會想死,這才是長生之正途。

只有萬劫不磨的軀殼,才能承載真正的長生道果,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諦。

這也是為何,鄧凡費心竭力,也要修復自身肉身本源的主要原因。

其實以他本源之眼的優勢,再加上兩世神魂疊加,若是肯拋卻肉身,走神元道,堪稱是一片坦途。

但他卻知道,若是真的拋卻了肉身,自己存活的目的,只為執念,其實與死分別不大,正所謂心死神活,正是此理。

......

PS:求月票、求收藏、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