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貨幣發行
章節報錯
而那些商人需要進行大宗採購的時候,完全可以使用金幣,金幣同樣是由銀行鑄造的。
朱弘棟吩咐張天倫,在鑄造銀元的同時在銀元之中摻入其他金屬,大致可以摻入一成半的其他金屬。
而鑄造出來的半兩重的銀元則可以當成半兩白銀使用,這中間就會產生一成半的鑄幣稅,這個鑄幣稅就是屬於中央政府的額外收入了。
朱弘棟將此事交代下去之後,立刻開始吩咐手下將他一直積累的,從應天府拷餉出來的那將近一億兩白銀,全部運往採石鎮,交給張天倫儘快鑄造成各式各樣的貨幣。
張天倫接到任務之後立刻返回採石鎮,採石鎮距離應天府並不遙遠,兩者之間完全可以當天往返。
從應天府前往採石鎮是屬於逆流而上,而從採石鎮前往應天府則是順流而下,並且應天府與採石鎮之間還有寬闊的官道相連,即便是乘坐馬車或者騎馬也可以快速抵達。
採石鎮與應天府距離正好是一百里,無論坐船還是騎馬都可以實現朝發夕至,甚至如果順風順水的話,早晨從採石鎮出發中午就可以抵達應天府。
如果逆流而上的話,如果運氣好,早晨從應天府出發同樣可以在中午抵達採石鎮。
如果走陸路這就沒有那麼快的速度了,如果走陸路乘坐馬車的話,正好需要一整天的時間,如果騎馬,快馬賓士的話,勉強也可以在半天時間抵達。
所以張天倫領取了朱弘棟的新任務之後,當天就回到了採石鎮,立刻召集了工匠開始準備築模,儘快準備製造新的錢幣模具。
對於鑄造錢幣來說,這種事情對於整個軍械廠完全是小菜一碟。
因為白銀的熔點只有九百多度,而生鐵的熔點是一千一百多度,鋼材的熔點是一千五百多度。
對於軍械廠來說他們平時加工的都是鋼鐵,他們建造的高爐爐溫早就超過了鋼鐵的熔點,完全可以將鋼鐵徹底融化成鋼水。
所以當軍械廠接到任務準備鑄造銀幣的時候,銀幣那一點點融化溫度對於軍械廠來說,完全沒有任何難度。
聽了張天倫的吩咐之後,軍械廠立刻在廠區外面,搭建了一個專門的鑄幣廠,這個鑄幣廠重新建造了新的熔鍊高爐,重新建造了新的一整套裝置,同時將整個鑄幣廠圍在一圈高牆之內。
因為鑄幣廠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白銀,所以必須要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鑄幣廠很快建成,與此同時內衛局立刻入駐鑄幣廠,將整個鑄幣廠牢牢的保衛起來,所有鑄幣廠的工人必須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檢查和稽核,保證所有人全部身家清白,沒有任何違法記錄,同時保證所有鑄幣廠的工人,全都父母雙全家眷必須住在鑄幣廠的家屬區。
內衛局為鑄幣廠設計了一整套嚴密的安全保衛措施,當所有事情全部處理完之後,張天倫指揮著鑄幣廠開始鑄造嶄新的貨幣。
貨幣鑄造對於整個軍械廠來說難度並不大,所以鑄幣廠並不存在什麼技術難關,他們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比例融入相應的鉛和錫就可以了。
鑄幣廠融化了很多的,很快澆鑄出大量的銀幣,這些銀幣第一時間被送往應天府就給朱弘棟檢查。
朱弘動手中拿著新鮮出爐的銀元,這些銀元每一枚都有半兩重,差不多相當於二十五克左右。
朱弘棟隨手掂了掂這些銀元,隨後把銀元放在嘴邊狠狠的吹了一口氣,發現銀元果然發出奇特而悅耳的響聲,看來這一批銀元鑄造的非常不錯,完全可以達到後世袁大頭的水平。
朱弘棟發現銀元上鑄造著自己的側身頭像,感覺非常有意思,他從來沒有想過居然有一天自己的頭像會印在貨幣之上。
朱弘棟放下手中的銀元,拿起二角和一角的銀元,發現這些二角和一角的銀元,差不多有後世一角硬幣的大小,厚度和大小都差不多,看起來非常精緻可愛。
而這些銀元旁邊擺著一排剛剛鑄造出來的銅元,這些銅元一個個散發著黃銅的璀璨光芒,看著非常好看漂亮,令人愛不釋手。
朱弘棟非常滿意的點頭,明確的告訴張天倫,從現在開始立刻加大生產,爭取儘快提供充足的貨幣投向市場。
既然貨幣已經鑄造出來,那麼接下來就是銀行的事情了。
朱弘棟要求盛王贊必須近期把銀行開起來,透過銀行把這些貨幣全部發行出去。
朱弘棟發行貨幣的辦法是採取兌換制,朱弘棟要求從此以後市面上不再允許散碎白銀的流通,同時要求廢止以前所有的銅錢。
並且提供了一個期限,要求以三個月為限,在三個月之內要求自己統治之下所有人,趕快前往各地的銀行將手中的碎銀子和各式各樣的銅錢全部兌換掉,全部兌換成新版的貨幣。
就在朱弘棟確定好自己貨幣政策之後,盛王贊快速在朱弘棟旗下的各主要城市建立了銀行的分點。
按照朱弘棟的要求,盛王贊在每一個府城建立了一個銀行的分點,同時在每一個銀行的分點儲備了大量的貨幣。
朱弘棟等盛王贊做好準備之後,立刻下達了一項命令,要求自己治下的所有民眾儘快前往最近的銀行,將自己手中的碎銀子和各式各樣的銅錢全部兌換成新的貨幣。
眾多百姓看到這項新的公告之後,感覺非常的驚訝,同時心中有些擔心生怕這是大明朝廷又一次收刮民脂民膏的辦法。
不過基於太子殿下一直以來的良好聲譽,大家發現這份公告是太子殿下發出的,所以很多人秉承著太子殿下良好的聲譽,前往當地的銀行去嘗試著兌換新式貨幣。
當有人看到嶄新鋥亮的新式貨幣,看到這些精美的新式貨幣之後,不由得愛不釋手。
因為這些新近鑄造新鮮出爐的貨幣,肯定比黑不溜秋的散碎白銀要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