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了奪天下,曾經喊出過一句口號,闖王來了不納糧!”

“正是因為這個口號,讓他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這是他快速壯大的一個原因。”

“他喊出了不納糧的口號,也確實開出了三年不納糧的政策,李自成的軍隊也確實嚴格的在執行這個政策。”

“但正因為他的這個不納糧的政策,所以李自成龐大軍隊的日常消耗,沒有正式的來源。”

“李自成後期招納大量的崇禎朝官兵時候,往往都要給這些投降的官兵開出賞格,同時還要維持自身體系的運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糧。”

“李自成不收稅賦,這些龐大的支出就需要另找辦法彌補。”

“微臣後來透過各地的門生故吏寄來的書信,瞭解到李自成軍隊在各地的做法。”

“微臣發現,拷餉一事並不是起源於北京,而是李自成軍隊的慣常做法。”

“李自成軍隊到了一地,首先會抓捕當地計程車紳,每家給定額,要求限期支付糧餉,否則就要上刑抄家。”

“李自成到一地,便拷餉一地,一直如此,並且將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進了北京城,稱帝做天下之後。”

朱弘棟聽傅冠說到這裡,就已經明白,李自成其中一個關鍵的敗因應該就是在這兒。

傅冠繼續說道。

“微臣分析李自成進京前後的做法,以及周邊的一些人的書信反饋得知。”

“當時李自成在周遇吉手下先碰了一個硬釘子,在寧武關血戰七天七夜,最終得了一個慘勝,屠整個寧武城以洩憤。”

“雖然得勝,但其實此時李自成估計已經心生退意,不想繼續往前走了。”

“因為如果他想要打到北京,還要闖過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等有重兵把守的關隘。”

“結果就在此時,大同總兵姜鑲的降表到了,隨後宣府總兵王承蔭的降表也到了。”

“李自成大喜過望,這才決定繼續向北京進發。”

“結果他走到居庸關,大太監杜之秩和總兵唐通開門歸降。”

“到了北京城下,其實李自成看著高大的北京城,同樣心有退意。”

“然後太監曹化淳開啟了北京外城的廣寧門。”

“即便如此,李自成仍然沒有下定決心進北京,還在跟崇禎陛下談判,想要一個西北王。”

“結果談判破裂的當天晚上,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

當初李自成進北京的各方面細節被傅冠娓娓道來,朱弘棟聽著也驚呆了,他沒想到李自成居然是被帶路黨一路送進北京的。

李自成這一路上,但凡有一個大臣稍稍堅持一下職責,李自成可能就會打消念頭,乖乖的回去繼續當流寇。

白虎節堂裡的其他幕僚和眾多親衛,同樣驚得目瞪口呆。

這些話如果是旁人說出來,他們肯定會嗤之以鼻,認為是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