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棟沒想到朱梅溪如此細心,連運貨的大車都準備好了,便轉頭衝朱梅溪讚許的誇獎了幾句,讓朱梅溪臉上不由得浮現出笑容。

朱弘棟吩咐全忠帶著後勤營開始搬運物資,自己則跟著朱梅溪在府庫裡打轉,參觀這些新近入庫的物資。

走到一個倉庫前,朱弘棟發現裡面堆著滿滿的粗鹽。

朱弘棟突然意識到,浙江同樣靠海,在海邊應該有鹽場才對。

以前在朱弘棟的意識中,明末的鹽場還是以兩淮為主,正是兩淮的鹽場造就了十里揚州的鹽商暴富。

這讓他下意識忽略了浙江的鹽場,朱弘棟轉身向身後的朱梅溪確認。

“宗侯,咱們浙江有鹽場是嗎?”

“咱們浙東總共有三十二處鹽場,所出食鹽一直供應到陝西,以前鹽課一直歸兩浙都轉運鹽使司管轄,每年鹽課十五萬餘兩。”

這時朱梅溪不勝唏噓的再次說道。

“只是現今這個狀況,鹽課沒地方運,就都送到金華來了,這次押運到金華的三十五萬兩白銀中,其中就有鹽課的八萬餘兩。”

“這次押運的其實大多是去年秋糧的結餘稅款,今年二月,也就是四個月前,各個州府的去年秋糧徵收完畢,完全沒來得及押運出去,就趕上各種軍政變換,所以秋糧基本都積存在各個州府。”

“再過一兩個月,各州府的夏稅就應該徵收上來了。”

朱弘棟聽到這裡非常好奇的問道。

金華府一年的夏稅大概有多少?

“夏稅比較少,如果全部折算成白銀,一年也不過一萬二千餘兩。”

朱梅溪知道世子以前一直是在王府長大,對於民間的稅收應該完全沒有概念,就順便為他普及了一下稅收的知識。

“各地州府基本上一年收兩次稅,一次是夏稅,在八月之前收繳完成,一次是秋糧在二月之前收繳完成。”

“夏稅以小麥為主,數額並不大,常常只能佔一年稅收的十之一二。”

“秋糧才是大頭,以稻米為主,整個金華府一年的秋糧差不多可以收到十四五萬兩白銀。”

“中間還有一些商稅、厘金、契稅之類的,並不多,合起來每年也不過七八千兩的樣子。”

“整個金華府每年的總收入,差不多是糧食二十萬石左右,白銀十五萬兩左右,各種布匹絲綢五萬匹左右。”

“浙東南五州,各個州府收入有高有低,但多數與金華相去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