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典帶著眾臣,擁簇著魯王來到軍前。

朱大典認真打量著朱弘棟,對這位小王爺的外貌讚不絕口。

“恭喜王爺有此佳兒,樣貌俱佳,英氣勃勃,將來必是國家棟梁。”

魯王捻鬚微笑,毫不掩飾臉上的喜悅。

為人父母者,從來都是誇孩子比誇自己還高興。

一眾大臣在軍前站定,朱弘棟喊來各連連長,低聲吩咐一陣,很快閱兵正式開始。

隨著朱弘棟的號令,方陣一側響起口令聲,一隊軍兵腳踩鼓點,跟著口令大踏步而來。

一個連二百多名士兵,整齊劃一如同一人,踏步聲震人心脾,轟隆隆從眾臣面前走過。

嘹亮的齊聲高呼突然響起。

“大明威武!大明威武!”

震耳欲聾的吼聲突然在眼前爆發,軍陣的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眾臣心頭一跳,有種赤裸裸直面千軍萬馬的恐懼感。

朱大典看了滿意的問旁邊張國維。

倆人都是兵部尚書,本來互不干擾各管一攤,現在突然聚到一起,必要有個高低上下。

值此國亂之時,朱大典倒是沒有爭權奪利之心,只是想看看,能否與張維國形成某種默契。

“玉笥以為如何?”

“聚烏合之眾而教,三五日內令行禁止整齊劃一,誠為練兵方家,上將之選也。”

“尤其難得的是,新聚之軍便有爭勝之氣,此強軍之基。”

朱大典贊同的點點頭,提起另外一件事。

“以郡王之身,習戰陣攝強軍,於祖宗法度或有干礙,玉笥以為如何?”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陵寢宗廟尚且不保,談何祖宗法度?”

“如此大軍,郡王領兵,何人可節制?”

“為何要節制?”

朱大典凝視著張維國,張維國同樣凝視著朱大典。

朱大典凝重的緩緩開口。

“置魯王於何地?”

“開國之主、中興之主,莫不是馬上皇帝,逢此亂世,天降明王,此天不絕大明國祚也,不思追隨,安敢非議人主?”

“置魯王何?”

朱大典執拗的再次問道。

“王世子陷於兗州,請立六王子弘棟為王世子。”

朱大典冷冷的嘲諷一句。

“玉笥不怕玄武舊事重演?”

“京師距此三千餘里。”

朱大典緩緩的點點頭。

“如此... ...也好!”

在威武雄壯的軍歌聲中,朱大典與張維國悄然完成第一次交鋒,達成了某些默契。

結果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至少朱大典可以確認,不用擔心金華再上演一次牛李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