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六章 徽州朝奉錫夜壺(第1/2頁)
章節報錯
花開兩頭,各表一枝。
話說,汪道昆到了府衙,他的同年吳堯山巡按兵備,忙得跟狗一樣,根本沒時間陪他,吳桂芳作為地主兼上官,自然就要迎他一迎。
吳府尊笑著出來見他,“道昆,來之何遲也,晚上替你接風洗塵,老夫專門請了小東門十二金花的芍藥和月季,此二姝乃是姐妹,別有一番情趣……”他自小苦讀,把眼睛熬壞了,是個近視眼,大明雖然有眼鏡店,但是他覺得戴眼鏡有損他知府老爺的威嚴,故此,只在處理紙上公務的時候戴一戴。
吳桂芳一邊說著一邊走過去,他的師爺跟在身後,吳近視走到跟前才發覺汪道昆臉上的傷痕,不由大吃一驚,“道昆,這,這是怎麼的?”
說著,他伸手攜著汪道昆手,把手往裡面走,就在池旁涼亭內坐定,涼亭內有個老衙兵,四五十歲,穿個大褂子在旁邊伺候。
吳桂芳指著老衙兵就說:“自我到了揚州,這老衙就在跟前聽用,頗能整治幾個小菜……”說著,就讓老衙兵倒酒。
周師爺從旁陪坐,端著酒先陪了三杯,三杯酒下肚,這時候,汪道昆才把酒杯就往自石桌子上頭一頓,氣鼓牢騷的就說:“府尊,下官在馬神廟外被人揍了,這揚州府,說是天下最頂尖的繁華所在,卻不想,地面如此不靖,說不得,下官要好好整治起來,方才讓那些奸猾之徒知道,什麼叫做官法如爐。”
他自覺自己說話很通透很漂亮,可是,吳桂芳聽了卻是暗自不高興。
這揚州城的百姓,說起吳府尊,誰不要翹起大拇指讚一聲,吳府尊是個好人。
汪道昆一來,就說地面不靖,這豈不是說,他吳桂芳治理無能,是個草包?
雖說心裡面不高興,但吳桂芳到底是在刑部幹過主事的,又在揚州知府這種天下第一四品黃堂的位置上坐了這麼久,居移氣養移體,不是汪道昆這種初出茅廬的小夥子可以比的,當下放下酒杯,臉上帶著歉意就說道:“說起來,這也是我的過錯了,道昆,你是個才子,何必在這上面做功課,日後旁人說起來,免不得要說一聲酷吏,得不償失……道昆何不無為而治。”
這就是隱晦地勸說他了,你年輕,去年剛中了進士,在官場上還是外行,要多看多聽……你看我,當年是刑部主事,辦的案子天下皆知,到了揚州,黃河奪淮,年年水災,我像你這般沒規矩找上官抱怨了麼?
所以說當官的連放屁都帶拐彎的,這裡頭的滋味,你要真從字面上咂摸,那根本不行,還要根據說這番話的官人本身的經歷去仔細咂摸,方才能咂摸出幾分滋味來。
可是,汪道昆年輕氣盛,他今年才二十三歲,換五百年後,頂多也就是個還沒遭受社會毒打的應屆大學生,被人打了能服氣?
聽了吳桂芳這番話,汪道昆頓時騰一下就站了起來,當然,隨後也覺得不妥,就一屁股坐下,然後說道:“府尊,無為而治,濟得甚事……”
他這番話一說,吳桂芳內心就勃然大怒,未免就生出小夥子無組織無紀律太不懂事的心思……
面無表情拿起筷子夾了一筷子海帶在口中咀嚼,這是朝鮮進貢的方物,那老衙整治得十分乾淨,泡去鹽分,再沸煮後輔以花椒、大蒜、芫荽,用小磨麻油一淋,鮮香辣脆,極為爽口,是夏天的好吃食。
朝鮮不像扶桑,十年才被允許進貢一次,朝鮮是年年進貢,方物無非就是【豹皮、鹿皮、水獺皮,海參、海帶、裙帶菜】,此外,還做二道販子,把倭刀也進貢過來,叫【倭劍】,這幫窮鬼年年來打秋風,實際上朝廷煩得很,但是,作為大明的頭號小弟,朝鮮是享受親王待遇的,而且【事大明甚恭】
所以朝廷也沒法子,年年讓這些窮親戚打秋風,至於什麼貢品方物,我大明富有四海,什麼豹皮、鹿皮、水獺皮,海參、海帶、裙帶菜,這些我大明難道沒有麼?
唐朝的時候,扶桑的海船還能直接駛入揚州,就泊在城外,那時候,揚州是有入海口的,不過,到大明的時候,黃河奪淮,泥沙俱下,揚州去海兩百里。即便如此,揚州吃點海產品也還很容易,通州瀕臨大海,是揚州門戶,這也是倭寇幾乎年年犯通州的原因。
當然,朝鮮進貢,不走揚州過,但是,去年的時候,朝鮮的貢使船隻遭遇暴風,被刮到了台州,隨後,從台州到杭州,再從杭州坐船到了揚州,朝鮮貢使一路上京,還攜帶著大量的方物,死活不肯扔掉,到揚州的時候,好多東西都壞了,當時吳桂芳上奏,天子下詔:方物著當地隨意處置,叫他輕身入京即可。
當時的朝鮮貢使哭天喊地的,沒辦法,朝鮮苦寒之地,貢使何曾見過揚州這等繁華?不肯走,說我在揚州和朋友們詩歌唱酬,實在捨不得大家……吳桂芳沒法子,捏著鼻子私下送了貢使一千兩銀子,許多匹綢緞,那貢使才肯動身。
朝鮮使臣走了之後,吳桂芳看著滿倉庫的朝鮮方物就犯愁,沒法子,只好給衙門下屬狂發福利,弄得當時衙門裡面的吏員家去都要被馬馬抱怨,說一身的臭鹹魚味道,是不是在城外窯子洞惹了髒病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