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雙方都是日心說,或者地心說,倒還能說是湊巧。

但是,好巧不巧,雙方几乎同時都產生了“第谷體系”,這就有點讓人忍不住懷疑了。

這對和錯的地方,幾乎都一個樣,那麼大機率必有一個是研究出來的,而另一個是抄襲的結果。

而到底誰在抄襲誰,這就有點不好說了!

當然,按照張順前世的“記載”,這時代西歐在天文方面有三種學說,一種是托勒密體系,一種是哥白尼體系,還有一種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第谷體系。

當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後,除了遭受教會的反對以外,其實當時歐洲的大多數天文學家對此不太贊同。

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天文學家一些推算和觀測結果和哥白尼體系不符。

這個時候,天文學家第谷就綜合了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個體系是“優缺點”,提出來一個折中的第谷體系。

當然,別看這個體系有點怪,當時相當於傳統的托勒密體系來說便是一大進步,甚至某些時候他比哥白尼體系更能夠解釋當時天文學家觀測和推算的結果。

故而,這個理論一出來,頓時就得到了很多天文學家的支援。

且不說張順前世記載如何,且說實際上那湯若望為了徹底壓過“欽天監”和“東局”,故而他特意挑出來自認為最具備優勢的第谷體系最為開頭。

“好吧,你繼續!”張順聽了湯若望的話,不由點了點頭,一時間也不置可否。

如今他正要評估雙方天文學發展的水平,故而還是以傾聽為主。

果然那湯若望繪聲繪色的講完了第谷體系以後,見張順不為所動,還道他“不識貨”。於是,他又把托勒密體系拉出來批判了一番。

所謂托勒密體系,自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心說。

而是一個以地球外的一個點為中心,圍繞著地球在內的區域擬合了一大堆恆星、行星軌跡的天文體系。

本來張順對此倒不甚在意,正滿心思琢磨回頭問問魏文魁地球和太陽的關係如何。

只是他聽著聽著,突然一個激靈,想起了前幾天戈承科提到的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武術家、軍事家唐順之,其實他還是一個著名的天文學家。

此人因為研究《授時歷》中的“弧矢術”和“回回曆”出名。

這“回回曆”本於元代傳入中國,至元亡以後,朱元璋命人翻譯成漢語,以便補充中國曆法之不足。

然而,由於這個曆法立法原理和中國傳統曆法不同,向來只吸收了少量演算法,對其原理不甚了了。

直到這喜歡追究“歷理”的唐順之,在研究“回回曆”的時候,對此有所發覺。

於是,他便反過來推算,“稽其圖”,也畫出來一副星圖出來。

本來他對這亂七八糟的星圖也不甚感興趣,結果等他看到湯若望帶來的託羅密體系圖的時候,不由一愣。

原來這圖竟然和唐順之所畫星圖竟然有五六分相似。

頓時,一個極為大膽的猜測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其實,這托勒密體系就是抄自“回回曆”,而第谷體系就是抄自周述學的模型。

而由此可以推知,在欽天監或者東局之中,必然還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推崇所謂的“哥白尼體系!”

如此以來,自己前世西方所謂的三大體系,來源全部清晰明瞭!

作者本來不想寫什麼偽史論,本來打算寫一箇中西天文學足相抵的故事,讓主角引領中國走向科學時代。

可惜,在作者不斷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個大問題。就是一個新的天文學模型的出現,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在明代,“第谷體系”的出現過程是清晰明瞭的,而相反西方的第谷體系和哥白尼體系好像石頭裡蹦出來一般。

而作者這些發現,剛好又和明末清初梅文鼎觀念相合,所以到最後作者重新改寫了這一章和最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