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出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自十一月三日義軍先後攻陷登州和水城以後,訊息很快傳到了青州。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朱大典大為震恐,不由攜衡王撤出青州,退守諸城、日照一帶。
李自成和張胖子則趁機東西對進,先後奪取青州、萊州和登州廣大地區。
而洪承疇亦趁機南下,奪取兗州,與駐紮在徐州的劉良佐對峙。於是雙方便以泰山、忻蒙山為界,從東西兩個方向暫時形成了相持局面。
趁此間隙,新任登萊水師提督黃孫茂不由親自趕往京師,拜見張順,提出了
“聯絡屬國”的建議。
“東聯朝鮮,西擊韃虜?”張順聞言,不由又唸叨了一遍道。
“對,東江勢孤,又遭東虜連番攻擊,早已經筋疲力盡,難以動彈。”黃孫茂不由解釋道。
“若是命其東向,恐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朝鮮本我天朝屬國,只是懾於東虜兵威,這才不得已與其虛與委蛇。”
“若是能復得朝鮮助力,出兵東向,定讓那東虜首尾不得兼顧!”原來這黃孫茂職務雖然不甚高,卻是一員能吏。
他不僅擔任青登萊兵備道一職多年,更在天啟年間出使過朝鮮,故而對遼東局勢頗有見地。
如今的東江鎮歷經數次大戰,早已經元氣大傷,沈世魁手底下只剩不過數千兵罷了聊勝於無。
雖然後金一時半會兒吃不下他,他暫時也無力反擊後金。而朝鮮則不同,雖然遭受後金兩次討伐,同樣損兵折將,但是好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若是真個能倒過來,即便不出兵,只斷了和後金的貿易、朝貢,就足以給四面楚歌的後金造成極大的經濟壓力。
更不要說,依照明國對朝鮮的影響,還能調動其兵馬從義州方向進攻,能夠進一步牽扯後金的兵力。
“調動朝鮮兵?這能成嗎?”張順聞言不由皺了皺眉頭道。受前世觀念影響,張順對朝鮮這個藩屬國的認知還停留在
“我給你一個封號,你名義上臣服於我”這種刻板印象上面。至於調動人家的兵馬,這是他不敢想象的事情。
“為何不可?”黃孫茂奇怪的看了張順一眼,不由解釋道。
“朝鮮乃我天朝屬國,自然有從徵的義務。”
“初,楊鎬徵東虜,朝廷便徵發朝鮮火銃手三營一萬三千人,由朝鮮國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領三營兵馬一萬三千人,自昌城渡江,夾擊東虜。”
“昔日,援朝之役,朝廷亦有呼叫琉球、暹羅兵之議。此事何足道哉?”好傢伙,張順聽了黃孫茂這話,直呼好傢伙。
他前世聽慣了,中國屈辱史,一直以為自家自漢唐以來,自古是個受氣包呢。
萬萬沒想到,哪怕到了明末還依舊是個
“列強”。像打仗這種事情,明朝居然可以一紙詔書,調動萬里之遙的藩屬國參戰。
當然,也正是由於這種認知的限制,才導致張順沒有進一步聯絡朝鮮國,牽制後金。
“那……黃提督以為,此次出訪朝鮮,能有幾成成算?”張順猶豫了一下,不由開口問道。
“十層,臣倒不敢打包票,若說七八層的把握,還是有的!”黃孫茂笑著應道。
“一則,那朝鮮國本為我國藩屬,仰慕王化已久,必以依附蠻夷為恥。”
“二則,東虜自古為朝鮮患,其政暴虐,多行欺辱,自會引得朝鮮上下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