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年滿一十三歲,便被封為和碩貝勒,統領正白旗。

年十五,從洪太討伐多羅特部有功,被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

隨後在“己己之變”中數戰有功,幾乎參加了後金與明國的所有大戰。

並在崇禎五年從徵插漢兒部;七年攻略宣府,圍龍門,破保安,攻朔州;八年擊敗名將祖大壽,斬獲無算。

在如此赫赫戰功之下,他當然根本沒有把一個小小的固關放在眼裡。

依照他對明軍的認知,估計自己等人一旦攻克固關以後,便能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再度殺入山西境內。

“喳!”那固山貝子尼堪未曾和義軍交手過,自然同樣也不把固關放在眼裡。

不多時,他便率領三個牛錄離開了主力,率先沿著冶河河谷一路往固關方向行去。

固關,本名為故關,由於“虜寇太原密邇故關,其關雖地當衝要,而舊城險不足”,故而西遷十里,新築一城,取“固若金湯”之意,喚作“固關”。

明廷曾在此設立井陘兵備副使,兼轄三關,即倒馬關、龍泉關和井陘固關防務。

當然,這三關兵備其實也無甚用處,別說面臨後金大軍,就是當年張順起兵之初,就曾沿著太行山東麓一路北上,奪取倒馬關,威震京師,如何抵擋的住?

故而那尼堪帶領三個牛錄女真精銳,用了一日功夫,等到當天晚上便趕到了故關。

這故關早已經廢棄,只有舊關城在此。

城中草木遮天,幾為廢墟。然城外山高谷深,頗為險要,讓尼堪心中不由惴惴難安。

他不由下令道:“留下一個達旦駐守,其他人等,稍作歇息,即刻與我趁夜前去偷城!”

所謂“達旦”,乃是後金牛錄一下的編制,一般情況下一個牛錄下轄四個“達旦”,每個“達旦”約莫有七十五人,設一章京統領,下設一個撥升庫主管文書。

大致相當於明軍的“哨”,或者義軍的“旗”這一級的基本編制。

不過,無論明軍的“哨”,還是義軍的“旗”編制都比後金的“達旦”要大。

前者一般編制一百人左右,而後者則秉承張順“精銳不夠,人數來湊”的思想,攏共下轄五隊一百二十五人。

且不說三國編制如何,且說那尼堪讓士卒歇息了片刻,吃了些吃食,然後帶上了鎧甲,留下了大多數戰馬,便一路沿山路往固關方向去了。

那故關本就以險要著稱,那麼兩者之間的道路更是崎區險要,再加上天黑道滑,尼堪和麾下八百精銳又行進了半個時辰,這才堪堪摸到了固關關外。

尼堪看那固關關內漆黑一片,又無人巡邏警戒,不由大喜,連忙命士卒披了鐵甲,就去攻城。

誰曾想剛剛趕到固關關下,只聽得三聲炮響,關上燈火大亮,一時間不知道多少士卒出現在關上。

只聽得有一人笑道:“狗韃子,何來之遲耶?虧得爺爺我等待多時,不意這時節方才趕到!”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