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糧草(第2/3頁)
章節報錯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從陝西西安至太原千五百里,又有渭河、黃河和汾河可以借用,尚且耗費如此之大。
如今從太原至宣府又是千里,且又無河流可以藉助,若是支撐二十萬大軍,其間耗費幾乎不計其數,這事如何使得?
“如……如此,陝西、河南財竭矣!”盧象晉乃是讀書人聞言不由仰天長嘆道。
何止財竭?
如今義軍佔據的陝西大部和河南小部,兩地人口加在一起不過千萬,支援二十萬大軍攻佔山西已是極限,又如何能支撐二十萬大軍北上宣府作戰?
“誰說河南、山西百姓財竭?”張順聞言又笑了。
“時值五月末,河南夏糧已收,陝西正收,而山西待收!”
“僅山西平陽府一處,可稅六十萬石,再加上其他等地,夏糧可收二三百萬不止,如何打不得此仗?”
好傢伙,您老可真能算計!
眾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心裡面都是滿滿的佩服。
原來明代耕作分夏秋兩季,北方地區大體上是夏種麥子,秋種稻谷和其他雜糧。
這麥子產量要高一些,穀子產量要低一些,兩者產量佔比分別為六成、四成。
而張順在組織這一次戰役的時機,早有計較。
只要能夠在五月份順利奪取平陽府,就可以藉助豐饒的河東糧稅完成後續的糧食供應問題。
這樣不僅減輕了陝西、河南兩地的壓力,而且還可以就近徵集,減少了長途運輸的損耗,一舉兩得。
然而,糧食的問題解決了,運糧的問題依舊是個大問題。
宋代的沉括就曾計算過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額外補給,只靠民夫運糧,一個民夫揹負六鬥,士卒自攜五日之糧,只能支撐十八天。
如果三個民夫,則可以支撐三十一天行軍,而三夫供一卒已經達到了極限。
太原至宣府千里,按照日行五十里計算,共有二十日腳程。
以此算來,大致義軍需要動員三十萬民夫,方才能夠供應上太原至宣府之間的補給線。
而宣大兩鎮又比不得內地,不僅民少地貧,更是戰爭前線,時時有被人斷糧道之虞,又要分兵守禦,更是難上加難。
假如士卒、丁壯日食二斤,五十萬人則日食八千餘石,月食二十五萬石。
也就是說光口糧一項,如果雙方在宣府鎮對峙兩個月,今年平陽府的夏糧就要被消耗殆盡了。
當然只看這一項,似乎義軍還能支撐。如果再加上張順麾下大軍三十萬,每月每人糧餉一石,且不論其他開支,單這一項就需要耗費糧食三百六十石。
更不要說還有官吏管理人員開支、賑濟救災開支以及軍功賞賜開支,一年下來沒有五百萬石根本下不來,就知道張順的壓力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