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義軍如何行事,且說左督師朱燮元久戰孫傳庭不下,遂重整大軍返回太原城。

他連忙書信兩封,一封遣人送於陽和宣大總督張鳳翼,另一封則遣人送往潞州山西巡撫楊文嶽。

宣大總督駐地陽和衛距離太原七百里,朱燮元書信三百里加急,只用了三日兩夜功夫便送到張鳳翼面前。

那張鳳翼開啟書信一看, 不由苦笑不已。

原來這宣大山西三鎮雖然地域寬廣,兵額頗多,實際可用戰兵有限。

當初張鳳翼到任以後,除卻各地守軍,通計宣府戰兵五千,大同戰兵一萬, 山西戰兵六千,標營亦只有三千, 合只兩萬四千可用之兵。

結果山西鎮被原山西巡撫吳甡、孫傳庭兩人先後呼叫、敗壞, 如今唯餘山西副總兵李輔明麾下一營人馬,如今正在太原城中。

大同戰兵一萬也已經被他任命大同總兵王世仁率領,前去支援朱燮元去了,如今他張鳳翼麾下只有宣府五千戰兵和麾下標營。

好在張鳳翼就任宣大總督以後,也沒有閒著。

他不但自個又編練了四千標營,同時也讓大同、宣府巡撫分別編練了五千標營。

如此算來,他麾下還能調動兩萬兩千兵馬。

張鳳翼曾經擔任過大明中樞“本兵”,自然知道朝廷之難。

如今後金在關外虎視眈眈,首先薊遼兩鎮精兵不能輕動,天津和真保兩鎮不但拱衛京師,而且兵弱, 且不堪大用。

思來想去,唯有冒險動用宣大精兵, 才有一線生機。

怎麼辦?

張鳳翼思量了半晌,最終一咬牙下令道:“著宣府總兵李國樑率五千戰兵,大同巡撫葉廷桂率標營五千, 分守大同西路參將唐通率三千守兵, 隨本督南下,救援太原,不得有誤!”

一萬戰兵加上他麾下七千標營,再加上大同西路參將唐通麾下的三千守兵,一共兩萬人馬,這是宣大兩鎮能夠拿出來的全部兵馬。

此戰若成則大明轉危為安,不成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張鳳翼既不敢想象丟掉太原的後果,又不敢想象宣大兩鎮精兵折損的後果, 只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不得不冒此奇險行事。

而就在張鳳翼發了狠之際, 駐守在潞州的山西巡撫楊文嶽也接到了左督師朱燮元的書信。

他開啟一看, 只見信上只有一行字:“如今我欲為李臨淮,卿可為張睢陽乎?”

李臨淮即唐朝名將李光弼, 曾以弱兵固守太原城, 以少勝多大敗叛將史思明出名,後來被封為臨淮王, 故而被稱為“李臨淮”。

而張睢陽即唐朝名將張巡,曾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和睢陽太守許遠死守睢陽, 屏障江淮, 讓叛將南下江南的企圖徹底破滅, 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張睢陽”。

正是這兩人一南一北, 守住了南北兩個戰略要地,才使得安史叛軍雖然攻克了洛陽、長安,仍然不能避免敗亡的結局。

如今大明的形勢和當場大唐當初頗為相像,如果朱燮元能夠守住太原,楊文嶽守住潞州,勝負猶未可知,所以朱燮元才有那句“我欲為李臨淮,卿可為張睢陽乎”的書信。

其實這些日子,雖然遭到“順賊猛攻”,楊文嶽仍然覺得自己能堅持下去,自度如張巡那般死守潞州不成問題,但是他看到朱燮元這句話只覺得有點刺耳。

張巡城破身死,李光弼功成名就,無論是誰也知道如何選擇。

他有心想給朱燮元回覆一句:李臨淮我自為之,卿可為張睢陽矣!

又覺得自己小肚雞腸,他不由搖了搖頭,下令道:“來人吶,將這封書信給本官送給右督師楊嗣昌。”

如今右督師楊嗣昌正駐守在彰德府,和駐守在大名府的保定總兵劉國柱互為犄角,死命抵擋義軍南路軍的進攻。

彼時,義軍已經攻克衛輝,和開州的義軍袁時中連成一片。

袁時中麾下義軍雖然紀律嚴明,奈何缺少武器鎧甲,又缺乏作戰經驗,很快被保定總兵劉國柱擊敗。

袁時中早聞“舜王”之名,遂遣使表示願意歸順“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