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孫傳庭的野望(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孫傳庭督義軍將領滿天星張大受趕到霍州城的時候,義軍魏知友和神樞營董用文鏖戰正酣。
原來為了趕路程,孫傳庭命射塌天李萬慶分別圍了洪洞和趙城兩縣縣城,自率一營人馬及時趕到了霍州城下。
明軍神樞營左將董用文見義軍援軍已到,事不可為,遂不得不向北退去。
那滿天星張大受帶兵追擊了一陣,結果被董用文麾下一員悍將所阻。
而他見道兩旁山勢險峻,擔心中了明軍埋伏,只得退了回來。
於是,孫傳庭和張大受便進了霍州城,與魏知友營兩處兵馬合為一處。
那魏知友仔細查驗了張順的軍令,發現並無疑點之後,便老老實實接了軍令。
孫傳庭不由感慨萬千,心道難怪大明官兵不是義軍的對手。
原來孫傳庭不僅自幼熟讀兵書,同時也擔任過山西巡撫,當然知道若是讓麾下將領老老實實依令行事,何其難也。
當初孫傳庭就任以後,為了建立軍威,不得不親自逐個清點士卒,以壓制山西總兵王忠才勉強達到自己的目的。
結果在義軍之中,他一個沒有任何聲望的降官,就可以憑藉舜王一紙軍令,便能讓這些“積年悍匪”俯首聽令,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似乎看出了孫傳庭的疑惑,魏知友不由笑道:“將軍有所不知,算起來我也算義軍老人兒了。”
“從當年跟著王左掛起義開始,至嵩縣投靠明軍官兵為止,天下豪傑不知見了多少。”
“有大明鼎鼎的王自用、王嘉胤、高迎祥,也有名氣稍差一點的‘不沾泥’張存孟、‘闖將’李自成、‘活曹操’羅汝才、‘八大王’張獻忠等,不一而足。”
“這些人或老謀深算,或殘酷暴戾,或心思深沉,或智謀百出,然而哪一個比得上舜王百戰百勝,立得住跟腳?”
“義軍之俗,不同與明。素知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往日合營,不過是和則合營,不和則止。”
“舜王如今聲望如日中天,天下英雄莫不敬仰。凡真心投靠舜王者,哪個不服?”
“就以我個人為例,說出來不怕您笑話,當初我麾下有五百精兵,憑此混了個大明守備之位。”
“結果舜王一來,這仗還沒開打,這五百精兵就呼啦啦全投靠了舜王,我倒成了光桿守備。”
“如果換作其他人,我沒了依仗,恐怕早死了一百次。”
“結果沒想到,舜王在接手了我麾下人馬以後,還是派遣一千‘毛葫蘆’讓我帶領。”
“等到義軍勢力日壯,我不但沒有受到打壓,反而與我兵馬武備,提拔我擔任這總兵之位。”
“日後若有功勞,各有賞賜,並無不均。”
“魏某不過一介賊寇而已,若非跟隨舜王,如今不是死在陰溝裡,也是到處穿山鑽林,豈能見天日哉?”
“你說,跟著這般主公,我等如何能不效死呢?”
孫傳庭聞言一愣,隨即想到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實際上自從他二十七歲中了進士之後,先後也擔任過永城知縣、商丘知縣、主事、郎中這樣的小官。
要不是“順賊”勢大,他才不會因為“邊才”的原因,超擢山西巡撫一職。
結果他屁股還沒坐熱,又迫不得已降了“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