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特別是大祀在古代有很多講究。

一個是祀分四時,《禮記·王制》雲: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嘗,冬曰烝。

這四祀分別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正時的進行。

另一個是趕早不趕晚,正軌祭祀一般都在上午或者早上舉行,不能放在下午或者晚上。

最後一個是祭祀之前,需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誠。

這些複雜繁瑣的禮節,張順是半點不懂,甚至就連孫傳庭、徐子淵等人也似懂非懂。

但是剛巧義軍之中有一人正好專業對口,他便是老道士宋獻策。

原來在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試圖讓儒生掌管祭祀。

結果發現大多數儒生都似懂非懂,不得其要。

無奈之下,朱元璋便試用精通祭祀樂舞的道士主管,結果一試之下出乎意料。

於是,在洪武十二年設立神樂觀,重新恢復元末以來衰落的國家祭祀。

也正因為此,明代樂舞生、協律郎大多數都由道士擔任,甚至有不少道士也因此擔任太常寺官吏和禮部尚書等職。

也正是明代這一套獨特的祭祀系統,讓大多數道士潛心研究了祭祀的樂舞和禮儀。

那宋獻策雖然是個野道士,多少也曾涉及過一些,是以懂得其中門道。

當然,張順一不是天子,本來就有僭越之意;二來事出倉卒、條件簡陋,故而一切從簡從權。

第二天一大早,張順早在侍書服侍下沐浴更衣,然後帶領孫傳庭、徐子淵、悟空及王錦衣一干人等前往蒲坂城,祭祀虞舜。

祭祀的流程也非常簡單,不外乎眾人就位以後,先是號角爆竹齊鳴,繼而由張順敬獻高香,然而奉上三牲祭品,最有由張順誦讀孫傳庭幫忙草擬的祭文。

文曰:

吾本山野之民,生而重瞳,身長八尺有奇,皆與聖王相類。

生平所願,惟孝父母、悌兄弟而已。

不意天道失常,兇佞並起,天下屢遭兵戈、災荒。

吾憤而揭竿,欲效法先王。

起元、愷,逐兇、佞,還天下一個太平。

及天下大治,吾願去位歸鄉,為一農夫,與百姓共享太平。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皇天后土,實鑑臨之。

嗚呼,尚饗!

祭文既罷,本當有樂舞告祭。

倉促之下,義軍哪裡尋來樂舞?

後來經宋獻策提議,乾脆改成鑼鼓齊鳴,將士舞戈,聊作替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