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中路軍(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果義軍保守一些,那就要裁汰老幼,儘量把手中的兵馬降低到二十萬以下,這才能夠在陝西改革、種田。
兩種戰略各有利弊,第一種風險大、收益也大。
如今正是官兵連戰連敗,人心浮動之時。
由於這時代落後的通訊技術和低下的組織能力限制,依照張順估算,如果大明提前防備,頂多只能聚集十萬精兵;
如果大明無備,恐怕五六萬便是極限。
對坐擁二三十萬的義軍來說,絕對有一波平推的機會。
第二種看似穩妥,其實也有不足之處。
一則戰亂年代,裁剪兵力,解甲歸田是一件有很高風險的事情。
二則,義軍在改革種田的同時,大明和後金同樣會有所應對。
留給自己時間,同時也是在留給大明和後金時間。
若是另外兩股勢力也整軍備戰,統一戰爭延綿日久,未必不會重現漢末三國故事。
所以張順思來想去,最終冒險擴軍三十萬,準備一擊而定鼎天下。
這一次,張順派遣平東將軍洪承疇擔任南路軍主帥,大舉進攻懷慶府要地,便是這個戰略的第一環。
義軍原本第一環的任務,先是右帥曹文詔大舉進攻開封府,吸引兵力不足的大明兵力齊聚於此,然後由主帥洪承疇、左帥李信偷渡黃河,奇襲懷慶府。
懷慶府既下,威脅山西、北直隸,大明朝野上下不得不救。
義軍趁機決戰,殲滅大明東面主力,吸引山西、北直隸主力南移。
如今第一環計劃雖然中間有一些枝節變故,但是大體仍然圓滿的達成了目標,那麼第二環計劃就應該及時展開了。
義軍第二環的計劃是張順率領義軍主力十萬人,分別從蒲版渡、風陵渡和禹門渡三處渡口同時渡河,向山西河東府地區推進。
為了防止推進不順,張順特意準備了兩個後手。
第一個後手是調動南路軍左帥李信麾下馬進忠一營進入垣曲,隨時可以向西進攻夏縣、安邑,和義軍大軍一起夾擊解州、蒲州地區的明軍。
第二個後手則是進入澤潞地區的李信部萬餘人馬,隨時可以大舉西進,側擊平陽府駐軍。
有了這兩處後手,義軍奪取山西的計劃才會萬無一失。
“徵北將軍盧象升還是不願意擔任徵明先鋒嗎?”眼見這個宏大的計劃就要展開了,猶自不死心的張順不由又問了一句。
徐子淵聞言搖了搖頭道:“九臺自雲:身為明臣背叛故主已是十惡不赦,豈有再刀兵相向之理,還請舜王殿下責罰。”
“算了,顧念舊情,乃人之常情,本王豈有強迫之理?”張順搖了搖頭,不由嘆了口氣道。
“要不......要不,調鎮西將軍陳長梃擔此重任?”徐子淵猶豫了一下,不由建議道。
“不必了,陣前換將,乃兵家大忌,昭武將軍曹文詔足以擔此重任!”張順聞言搖了搖頭,一口回絕了徐子淵。
其實張順不是沒考慮過帶領自家義兄陳長梃出征,只是陝西、豫西乃義軍根本,除了陳長梃、蕭擒虎兩人以外,張順實在信不過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