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廟算多寡(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王殿下,孫某愧不敢當,怎敢妄稱作萬里長城?”此時的孫傳庭才因為“邊才”出仕不久。
既沒有前世擒殺“闖王”高迎祥的戰績,有沒有數戰“闖將”李自成、“活曹操”羅汝才的履歷,如何敢以檀道濟自詡?
甚至連幕僚長洪承疇、長吏呂維祺都面無表情的乜斜了他一眼,雖然嘴上沒說,但是那眼神是個人都看得出來三個字:你也配?
當然張順既然說出來這種話,其實也是有依據的。
張順的依據當然不是他那半吊子歷史知識,而是帶領義軍一路走到現在,今生實踐和前世理論相結合得出的結論。
“諸位莫不要以為我是捧殺孫先生!”張順搖了搖頭笑道。
“明之弊,在於壞了根基。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
“然而連阡陌者,米糧盈倉,金玉滿堂,卻上下勾連,不肯納稅一文;”
“無立錐者,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卻遭苛捐雜稅,百般盤剝。”
“如此以來,稅賦不能盡收,軍士不能饗食,以致韃虜邊患起於外,百姓揭竿禍於內。”
“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故而朝野上下束手無策,即便有明臣良將,百般支撐,也不過揚湯止沸而已。”
“唯白谷雖因邊才得用,卻剛巧切中了大明的弊病,其清理屯田之法正和義軍相差無幾。”
“雖然我料到定然會有士紳、軍戶阻撓,卻不曾想大明上下居然在面臨巨大軍事威脅的情況下,還敢斷了自己求命稻草,實在是匪夷所思!”
“這......”洪承疇、呂維祺和孫傳庭三人聞言,不由相視一眼。
他們都是聰明人,稍做思索便明白了張順說的是什麼意思。
古代農耕社會的根基就是人和田二事。
若是人有其田,那麼人出役,田出賦,國家人力、財力皆備。
那麼輔之忠臣名將,自然是國盛民強。
若是人田不均,那麼役無從出,賦無從徵。
自然是良民為盜,國家財兵皆弱,即便有能臣名將,也只是延緩時日而已。
如今的大明就是後者,用張順前世的話說,就叫做“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突出”。
那原山西巡撫孫傳庭且不說他本事如何,但就這一手清理屯田之法便是挽救局勢的唯一辦法。
雖然權力所限,他根本不可能把整個大明天下清理一遍,好歹還能延緩“病情”,不至於“猝死”。
但是,現在連孫傳庭清屯之策都推行不下去,那麼義軍和後金的下一次進攻,恐怕就是明亡之日。
“如今大明堪戰者,除卻宣大薊遼四鎮十餘萬邊軍以外,估計僅有四川、湖廣、河南和山東有數萬精兵,攏共可調動精兵不超過二十萬之數!”洪承疇皺了皺眉頭,心算了半晌,這才下定論道。
“洪先生果然大才!”孫傳庭聞言不由讚歎道。
“山西鎮現有兵馬兩萬三千四百八十九員名,除了大多數駐紮雁門、寧武和偏頭內三關以外,只有禹門渡鄭嘉棟千餘人,蒲坂渡千餘人,風陵渡千餘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