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鹽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莫非哪裡算錯了?
張順一愣,心裡不由有幾分奇怪。
“沒錯,每人日食鹽四錢,乃是定數,豈能有假?盧象升聞言不由介面道。
原來這時代重體力勞動較多,故而攝入食鹽量也較高,基本上能達到每日十六克左右,超過後世人十到十二克在,更是遠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每日不高於五克的標準。
“只是那黃冊素來逐年傳抄,早已經名不符實。故而以此計之,陝西三邊四鎮實當有六百萬口之數。”盧象升不由斬釘截鐵道。
原來除了西安、平涼、慶陽、延安和漢中當地,陝西還有甘肅、寧夏、榆林、臨洮、鞏昌等處,若是合計一處,共有六百萬丁口也不足為奇。
實際上明末人口一直是個迷,據後世專家研究實際數量當在一億六千萬左右,差不多是明朝戶籍人數的三倍。
如今陝西在冊人口四千五百萬,那麼整個陝西三邊四鎮至少也有上千萬人口。
只是限於這個時代的手段,無法徹查罷了。
不過哪怕有六百萬人口,張順也不由心滿意足了。
整整比在冊人口多出來二分之一,豈不是白撿的便宜?
且不提人口如何,依照張順雁過拔毛的性子,聽聞自己課鹽的時候,六石才收了三錢五分銀子。
等到他們發買時候,每斤卻賣到一分銀子,六石就能賣出七兩二錢,是自己的二十倍,哪裡還坐的住?
張順不由張口道:“每引鹽才課三錢五分,實售七兩二錢,無奈太賤乎?”
盧象升頓時哭笑不得,連忙解釋道:“課鹽者稅也,鹽商納銀以後,尚需去灶戶支鹽。”
“每引作價三兩二錢,此定價也!”
“鹽商拿到鹽以後,每引共計花費白銀三兩五錢五分。”
“雖然看似倍獲其利,實則層層售賣,來回運輸,並非實際利潤如此。”
好吧,感情光課鹽稅就課了兩萬多兩?
“行吧,那就暫且這般!”張順無奈的搖了搖頭道,等榆林之事完畢,我去靈州千戶所實地查驗以後再說。”
這靈州雖然地屬寧夏鎮管轄,只是這鹽務卻劃到榆林鎮名下。
其中榷鹽稅又涉及到榆林買馬之事,所以盧象升才特意提及此事。
眼見張順心中已有成算,那盧象升便不在多言。
隨後,張順又和盧象升、張鳳儀瞭解了榆林的一些情況,這才心滿意足的辭了盧象升。
至於張鳳儀,有句話叫做“小別勝新婚”,兩人好容易見一次面,如何不幹柴烈火?
只是紅娘子在左,王奇瑛在右,馬英娘又據其後,三人呈包夾之勢將張順包圍了起來,讓張鳳儀在外面抓耳撓腮乾著急沒用。
正當張順哭笑不得之際,卻突然有一個聲音傳來:“舜王殿下,'罪臣有一事,不知當說不當說?”
“說!”張順心道:你特麼不會像趙魚頭那般以“商紂好妲己,夏桀好喜妹”之類的胡話勸諫於我吧?
“其實……其實盧將軍對鹽法知之甚淺,易為小人所矇蔽。”原來開口之人不是別人,正是丁啟睿推薦的孔聖人之後孔聞謤。
“此話怎講?”張順聞言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