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一舉三得(第2/2頁)
章節報錯
執行這些倒不難,關鍵是耗費人力物力,總得有個說辭吧?
“僅黃堡鎮一處既有作坊百餘家,若是在加上陳爐鎮、立地、玉華村、上店村等處,怕不是有三四百家。”張順圖窮匕見道。
“若是每坊徵銀三五兩,一年怕不是能收千餘兩,足抵田賦三四萬畝矣!”
明代田賦正稅很低,一畝才徵收三升三合五勺,三萬畝足額徵收也不過徵收千餘石。
“這麼多?”宋企郊聞言頓時也嚇了一跳。
那耀州本是小州,除了本州以外,只轄同官一縣,每年田賦亦不過兩三千石而已。
張順張口就要從耀州窯收刮千餘兩白銀,難怪嚇耀州知州宋企郊一跳。
雖然宋企郊也很心動,不過多年的儒家“仁義”教導驅使著他連忙諫言道:“如今天下動盪不安,陝西又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民不聊生。”
“秦王據天下之大義,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如今秦人尚未聞秦王之仁德,秦王怎麼能反而先計算利益得失呢?”
張順聞言不由哭笑不得,指著宋企郊道:“腐儒之見!”
“我吃不過三餐之飽,衣不過五尺之布,住不過丈餘之宅,又有何求哉?”
“蓋收此稅賦,不過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已!”
“如今陝北旱災連連,饑民遍地,大明朝廷不思賑濟,故而災情愈演愈烈。”
“而今陝西已歸義軍所得,當發銀糧賑濟。這銀從何來,糧又從何而來?不取於此,既取於彼矣!”
“大明增餉,每畝先後增收三厘五毫至九厘不等,以至於天下百姓困頓。”
“吾思彼作坊每年燒製瓷器千萬件兒,獲利不下數十萬不等,我徵有餘以補不足,又有何不可也?”
那耀州知州宋企郊聞言一愣,不由看著張順問道:“原本這作坊每月都徵收門攤稅,又當如何?而新增賦稅又有何名目?”
“哦?”張順心道,前世不都說大明不收商稅嗎?怎麼還有個門攤稅來著?
“這個門攤稅每月徵收多少,又有何名目?”
“這門攤稅耀州一年攏共徵收二十多兩,凡臨街攤販、門店一概徵收。”宋企郊不由解釋道。
“你這是商稅,我這是工稅!”張順聞言差點笑出聲來,你一年也徵不到我的零頭,算什麼稅收?
“凡挖掘山林礦藏、製作物件發賣獲利者,皆以其值徵收,故而稱之為工稅。”
“其法視其作坊大小,製作物件多少,按字號一體徵收。”
“其所得稅賦暫用來僱傭陝北災民,以工代賑。使其輸瓷器於西安等地,攜米糧而歸,其中一往一返,不勞二力。”
“這......”宋企郊聞言一下子愣住了。
人常說一舉兩得,秦王這是一舉三得啊。
先透過登記註冊耀州窯爐作坊字號,作為納稅基礎。
然後徵得賦稅便用來僱傭從延安府等地逃難的災民,把耀州所產瓷器運輸到西安等地銷售,再用銷售所得,購糧返回耀州。
這樣既徵收了賦稅,又賑濟了災民,同時還免除了徵發勞役輸運糧食之苦。
“好!”耀州知州宋企郊不由撫掌應道,“秦王所思甚是巧妙,宋某拜服矣!”
“若是果能如此,某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為秦王促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