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解決方案(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順能夠提出來理論依據來,並不代表就能立即解決問題,但是三原知縣張縉彥猶自興奮不已。
因為以前“引涇”派在和“拒涇”派辯駁中總是處於下風。
那“拒涇”派代表了涇陽本縣的利益,故而引泉入渠,對涇陽影響也不是很大,且易於實施。
但是對涇陽下游的三原、高陵喝臨潼來說,不啻於滅頂之災,好端端的渠水沒有了,原本上好的良田可能都不得不變成中田,甚至下田,這讓以張縉彥為代表的“引涇”派如何接受?
別人不知,那張縉彥如何不知?從那“吊兒嘴”鑿山引水難度何其大也。
所以和其他不同,張縉彥雖然也鼓吹“引涇”,但是對鑿開弔兒嘴,其實並不報太高期望。
“引涇”派除了鼓吹開鑿吊兒嘴以外,竟然無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如何不落入下風?
但是當張順提出來的“沉沙平切,衝淤平衡”以後,事情便朝著“引涇”派有利的方向發展。
因為它從根本上一勞永逸的解決了不斷開鑿新的引水渠問題,徹底堵住了“拒涇引泉”派勞而無功、得不償失的“謬論”。
其實若是仔細論起來,在山谷之中拓寬河面,所需工程量未必就比鑿穿吊兒嘴小多少。
但是拓寬河面,實現衝淤平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比鑿開弔兒嘴切實可行,故而張縉彥不由異常興奮。
本來最好實行張順“沉沙平切,衝淤平衡”的地點正好是鄭國渠渠首。
此處涇水剛出山谷,只需要挖掘兩岸泥土,便能實現拓寬河面的目標,最為簡單易行。
奈何如今鄭國渠引水口高處河面太高,已經不具備實行的現實條件。
若是退而求其次,走廣惠渠渠口,則需要開鑿兩岸河石,工程量也頗為龐大。
“非得鑿開兩岸河石不成?”在返回的路上,那張縉彥唸叨了半晌,不由忍不住問道。
“我何時說非要鑿開河石了?”張順聞言搖了搖頭道,“我只是提供一種思路。”
“畢竟本王日理萬機,實在無法沿著河道上下考察測量。”
“咱們需要的只有兩點,一個是減緩水流,另一個是抬高河面,引入廣惠渠。”
“如果有別處可以實現這兩個目標,那自然亦無不可。”
“若是實在不成,我倒有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不知你要不要聽一聽?”
“哦?秦王殿下,您請講!”經過此事以後,那三原知縣張縉彥明顯對張順尊敬了許多。
“當務之急,雙管齊下,一則拓寬廣惠渠渠首位置,二則在廣惠渠渠首取水下游設立圍堰,束水抬河!”張順不由建議道。
“最後能鑿兩岸河石,積為圍堰,一舉兩得,不費二力!”
“進而使河沙自淤,若水高則減圍堰,若水低則增圍堰,如此一增一減,使河面高低如常。”
什麼意思呢?
張順建議不如干脆就在廣惠渠引水口處拓寬河面,然後鑿開的石頭也不用運出去,就在引水口下游堆積圍堰。
圍堰在引水口下游收窄了河道,自然會把圍堰上游的水位抬升,形成一個類似水庫的寬大河面。
這樣以來,因為水流在這個類似水庫的位置減緩流速,那麼河沙就會自行淤積在這裡。
河沙的淤積會自行抬高河床,進而抬高涇河在此處的河面,正好可以把原本下沉的涇河水引入廣惠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