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衝淤平衡(第1/2頁)
章節報錯
既然來了,豈有半途而廢之理?
張順在看完了廣惠渠渠口以後,又讓張縉彥帶領眾人往那“吊兒嘴”走一遭。
等到張順走近山中一看,這才明白這“吊兒嘴”究竟是如何形勢。
原來所謂的吊兒嘴,竟是涇河出山口上游峽谷裡的一座山包。
其處河水淼淼,水量頗豐。
“故老相傳,開啟弔兒嘴,灶房旮旯都是水。”
張縉彥不由指著那山包對張順道:“由此向北,開鑿石洞,不及裡許,估計數年而成。由此引涇水灌溉,以利萬世!”
你特麼逗我?
張順聞言差點笑出聲來,那廣惠渠歷經一十七載,不過開石渠二百七十九步,石洞二百八十八步,兩者相加尚不及一里半的工程量。
你現在告訴我挖穿這個直徑一里多的山包,數年而成?
好歹張順前世是建築行業出身,對工程量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如果擱前世,直接上機械和炸藥,莫說這一個小山包,你就是讓他把整個張家山給平了,只要資金到位,一切都不是問題。
可是現在這個時代,別說盾構機,就是連挖掘機、殘土車都沒有,你拿什麼開鑿這一里多的山洞?
就是依託人力,耗費近二十年光陰把這山包挖穿了,焉知涇水不會繼續下切,再度廢棄?
“不成,不成!”張順搖了搖頭道,“白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過數十年又是一廣惠渠矣!”
“若是構築大壩,則能徹底解決水位問題,但是又怕淤沙。”
“那如果建立圍堰,用束縛水道的辦法來抬高水位呢?”
“也不成,河水愈急,下切水道愈快!”
“等等,一抬一切?”
張順不由靈光乍閃,竟然徑直蹲在地上撿了塊石子在地上寫寫畫畫起來。
前世上課的時候,老師曾經講述過中國古代一個經典的水力工程都江堰。
由於年月日久,其中細節張順幾乎全忘了。但他卻記住了都江堰的一個基本原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實際上由於地理、地勢不同,哪怕張順知曉其中所有的細節,也未必能再複製一個都江堰出來。
但是張順卻從其中借鑑到一點東西出來。
既然河水快了下切,河水慢了淤積,那如果河水不快不慢,形成衝淤平衡呢?
正當張縉彥等人一臉莫名其妙,看著張順寫寫畫畫,說著似懂非懂的話來,一時間都懵了。
正在這是時卻突然聽到張順問道:“這廣惠渠哪一年正式通水灌溉?”
“成化十七年建成,距今約一百五十餘年。”張縉彥掰著手指算了半天道。
“一百五十年計下切六尺有餘,每年計下切四分。竟然下切如此厲害,難怪廣惠渠百五十年而廢!”張順得到了資料,口算了一遍,不由搖了搖頭苦笑道。
“其理我已經盡知矣,解決之道在河而不在渠,若是盡在渠口作文章,哪怕再耗費五縣百姓近二十年,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