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若不是張順前世從事建築工作,剛巧參與過一座小型河壩的建設工作,他定然想不到其中的奧秘。

事實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涇水從山谷中奔流而出,流水較快,所以會不斷的侵蝕河床,以至於出現河水河面逐漸下降的情況。

等到後世,鄭國渠引水口已經高出涇水河面五到七米,以至於一度有人認為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攔河大壩。

“走,去上游看一看廣惠渠渠首!”張順心裡琢磨了半晌,覺得自己也無法可施,不由下令道。

於是,眾人便沿著涇水河岸一路向張家山走去。

不多遠,果然又見一引水渠口,張順不由問道:“這便是廣惠渠渠首了吧?”

不意張縉彥居然搖了搖頭道:“此乃唐代三白渠引水口!”

於是眾人又復行數百步不等,又見一渠口。

張順這一次吸取了教訓,不由問道:“此為何渠?”

“此為宋代利豐渠!”張縉彥嘆了口氣道,“鄭白渠口廢,復掘三白渠,三白渠口廢,復掘利豐渠,如今廣惠渠口又廢矣,為之奈何!”

張順聞言也不由心有慼慼,千年以降,涇水不斷的下切。

而關中五省的百姓為了灌溉農田,一代又一代的人竟然沿著涇水往上游一路開鑿過去。

這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實在是讓人感慨不已。

眾人行進了數里,果然又看到一處引水渠口。

“此乃廣惠渠渠首也!”這一次張縉彥終於肯定了張順的猜測。

只見那渠道不過兩米寬窄,在張順看來幾乎毫不起眼。

甚至它和千年以前的鄭國渠引水口相比,都狹窄了不少。

張順默默的走近一看,卻見此渠樸實無華,只是河渠兩岸皆是被河水沖刷光亮無比的石壁。

若是不仔細分辯,這渠水竟然好似嵌在石山上一般。

“由此往下,又有大龍山、小龍山兩處石洞。”張縉彥不由解釋道。

“因其山中石頑如鐵,工作甚艱。五縣民夫,日用炭灸醋淬,乃舉鑿焉,故名鐵洞!”

張順伸手摸了摸渠岸黑白相間的岩石,不由大皺眉頭,難怪這裡被稱為“石頑如鐵”。

按照他前世的工作經驗來看,這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沉積岩,擱前世非得上炸藥不可。

然而這個時代只有黑火藥,拿這種堅硬的岩石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像張縉彥所說的“炭灸醋淬”這種熱脹冷縮的辦法,已經是最好開鑿的辦法了。

搖了搖頭,張順又走到涇水岸邊,看著更加洶湧澎湃的河水和幾乎快要和河面平齊的渠口,不由扭頭問道:“張知縣,你說若是在這渠口下面的河道里建一座大壩,蓄為水庫,以鐵閘開關,則何如?”

這是張順能夠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了,雖然這時代沒有水泥,但是如果用石塊堆砌成重力壩,抬高水位,蓄成水庫,這樣就能把涇水引入廣惠渠了。

張縉彥聞言搖了搖頭,說出了兩個字:“淤沙!”

或許張縉彥並不懂什麼叫“大壩”,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推測出這種攔河蓄水的結果。

張順低頭看了看渾濁的涇水,隨即反應了過來。

且不說涇水流速如此之快,哪怕就是攔河大壩建成了,僅這巨大的含沙量,沉澱下來就足以淤塞水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