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匱乏(第2/2頁)
章節報錯
剩餘雖然還有三十五萬石之數,一則前線軍糧要有積存,二則各地倉庫亦要有所儲存。
所以實際可動用之糧也不過二十萬石罷了,確實是應該考慮糧食的問題了。
不過,張順也不是吃素的,不由問道:“為何折糧甚多,原本應當發放銀錢的地方,怎生折算了糧食?”
比如軍餉、俸祿和部分雜項支援,本該使銀錢才對啊?
“舜王有所不知!”張慎言接話道,“此事乃我和呂先生、宋先生和紅夫人議定。”
“去歲河南欠收,百姓多無餘糧,原本義軍需要大量賑災才是。”
“剛好義軍糧草正多,我等便想出來一個以‘折代賑’的法子。”
“具體辦法就是把原本需要發放銀錢的支援,可以按照一兩三錢一石的價格折算銀錢。”
“由是既可以減少義軍支出,又可以平抑糧價,以免民不聊生,破產,難以為繼。”
“唯有實在是既無田產,又無銀兩財貨之用者,儘量以‘工代賑’。實在沒有辦法者,才不得已發放米糧。”
“哦?”張順聞言一樂,“這法子不錯!”
這個時代的人,居然懂得用經濟手段來改善民生,殊為難得!
“對了,我之前不是和諸糧商約定,今年三月左右,再送來八十萬石嗎?如何沒有動靜?”張順經過日常繁雜事務的錘鍊,雖然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記憶力也非常出色了。
張慎言、呂維祺和宋獻策相識一眼,不由苦笑道:“這就是我們幾人弄巧成拙的惡果!”
“此話怎講?”張順奇怪道。
“舜王有所不知,去歲秋糧本就收成不好,又被我義軍購買、消耗了幾十萬石,北方糧食愈發不足。”張慎言講述道。
“特別是邊地糧價益高,據聞土默特、襖兒都司等地發生饑荒,糧價飛漲。”
“原本答應給我們送糧的王清之、蒲州王氏等商人,現在一心往邊軍和蒙古、後金走私尚且自顧不暇,哪裡有閒心往我等這裡賣糧?”
“這……”張順一聽明白怎麼回事兒,這是自己的“糧食戰”初步見成效了。
整個北方糧少錢多,可不就糧價飛漲嗎?
自己治下本就是產糧區,且靠近湖廣、南直隸等主產糧之處,又加上義軍平抑糧價。
這樣的地方沒有為糧食輸出區就算不錯了,怎麼可能吸引糧商往此處賣糧?
“現在我們還有多少銀兩?”張順想了想,覺得還得依靠銀子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