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雖然並不不知曉其中情況,但並不妨礙明白生鐵熟鐵複合的巨大優勢。

之前鑄造“黃金炮”的時候,張順曾經仔細分析過炮膛的受力情況。

從縱向角度來說,火炮的主要受力點是藥室。

火藥燃燒的瞬間會爆發出巨大的衝擊力,然後產生大量氣體推著炮膛裡的炮彈做加速度做功。

而橫向來說,火藥急劇燃燒會對火炮炮壁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力。

這種衝擊力需要炮體本身具備良好的抗拉強度來抵禦,這也是當初張順效法建築設計中“等強度代換”主要理論依據。

如果按照這種理論看來,脆硬的生鐵完全不是符合火炮需要的材質;銅和熟鐵稍好一些,但是也好不了多少;唯有高強度鋼材,才是製作火炮的優良材料。

可是這是一個“點鋼槍”、“點鋼箭”都是稀罕物的時代,哪裡有那麼多鋼材讓張順去“浪費”?

甚至銅和熟鐵,他依舊使用不起。

想一想萬斤重炮,一次性就要消耗一萬斤的銅或者熟鐵,張順也肉疼的緊。

特別是熟鐵鍛造小型火炮還好,如果鍛造重型火炮的話,鐵片的焊接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像黃泥漿這種比較初級的焊接劑,鍛焊一下比較小的物件的時候,還能滿足需求。如果要鍛焊大塊熟鐵,那技術難度就非常大了。

所以適當鍛造出火炮的內壁,然後以廉價的生鐵加強炮體,不失為一種高明的選擇。

張順便點了點頭道:“不敢說指點,我們一起探討一二!”

“首先,生鐵熟鐵複合之法甚好,務必作為重型紅夷大炮的第一選擇。”

“其次,我看這鑄鐵多有孔洞縫隙,狀若蜂窩,豈有不炸之理?”

張都督伸手接過一看,不由老臉一紅,連忙辯解道:“舜王有所不知,非是工匠不用心賣力,實在是大件鑄造和小件鑄造不同。”

“鐵水匯入之時,難免有不周到之處,變會形成如此情況。”

“據我所知,哪怕是西洋鑄炮、廣州鑄炮,亦無法避免此事!”

“這叫什麼話?”張順聞言不滿意道,“別人無法做到最好事情,我們就不能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嗎?”

“我不是很懂鑄炮,但是我見過匠人鑄造金銀首飾,其精美絕倫,巧奪天工,豈是這蠢物能比擬哉?”

原來張順取了幾房婆娘,家裡又有了兩個娃娃,難免找金銀匠人打造些首飾、長命鎖之類的玩意兒。

這時代的金銀飾品雖然也略顯粗糙,好歹不會像這鑄鐵炮這般如此“豪放”。

張都督聞言差點哭了,你這不蠻不講理嗎?

他連忙解釋道:“工匠製作首飾與鑄炮截然不同。”

“首飾細膩,多以細沙鑄之,以求其精。而火炮件大,只能耗費時日,製作泥模進行鑄造……”

“等等,等等!”張順聞言靈光一閃,連忙反問道,“既然如此,那如何鑄造大炮用不得細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