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丹河在懷慶府府城附近匯入沁水,然後一路向南流入黃河。而豬龍河即是傳說中的濟水,濟源便是因為濟水發源於此而得名。

這濟水曾經是江淮河濟四瀆之一,其中江便是長江,淮便是淮河,河便是黃河,濟便是濟水。

現代人可能奇怪,為何一條小小的濟水,敢於長江、黃河、淮河這樣的大河並稱。因為在很久以前,濟水東流入海,雖然與長江、黃河相比,稍遜一籌,但是與淮河相比,不遑多讓。

只是濟水河道最早和黃河河道相近,經過黃河多次氾濫之後,其中下游河道完全被黃河所奪,濟水也就退化為萬里黃河入海路上的一條不起眼的支流。

鄧玘麾下的楊遇春本是一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武將,哪裡懂得這樣歷史典故。

他只是按照鄧玘的命令,帶領麾下二千士卒一路向西,分別渡過沁水和豬龍河,直撲濟源。

由於蟒河經過濟源縣城流出,楊遇春接近濟源附近的時候,已經開始沿著蟒河向西行軍。

鄧玘軍軍紀實在堪憂,楊遇春帶領大軍也不顧什麼道路農田,竟然一路踐踏過來。

不少已經抽穗的麥子,都被他們直接踩斷踩倒在地上。這小麥最怕伏倒,一旦伏倒就嚴重影響小麥產量。

義軍之中,不少人是陝西窮苦邊軍出身,多以粟米也就是小米為主主要農作物。雖然不甚瞭解麥子習性,也見不得這些人如此糟蹋糧食。

而那些懷慶府和孟津出身的義軍,更是義憤填膺,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原來張順早知二當家“紫金梁”死亡訊息已經難以封鎖,乾脆“真真假假”,以誘鄧玘。而其暗中早已佈下伏兵,專等鄧玘軍到來。

在鄧玘來往濟源的路上,早已經佈下了眼線、斥候,所以張順早已知曉楊遇春和鄧玘的行動。

正所謂“將乃軍之魂”,鄧玘素輕義軍,有貪功之心,那楊遇春與其臭味相投,心思也一般無二。

鄧玘哪裡想到,自己這邊還沒準備完畢,那楊遇春已經早早動身了。不等鄧玘跟上,楊遇春已經直撲濟源。

二人這一路上渡河搭橋,浪費了不少時間,等到楊遇春趕到濟源跟前的時候,已經將鄧玘遠遠拉到了後面。

張順見官兵前後脫節,不由大喜。只聽得一聲炮響,楊遇春前方和右方出現了兩波義軍。

他當面之敵,便是張順部人馬;而其右側也就是北面,出現的是“闖將”的闖營。

楊遇春凜然不懼,連忙也靠河列陣,分為兩部。一部對上張順所部,一部對上了闖營。

張順麾下本就有三千餘人,而那“闖將”黃來兒手中也有兩三千兵馬。

那楊遇春以一敵三,還如此囂張,張順也大開眼界。他不由對張慎言笑道:“此輩不足為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