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虛虛實實(第1/2頁)
章節報錯
原來那日張順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且不說那張順如何安排,只說那官兵之中,鄧玘前番和賊酋“紫金梁”、“闖將”等部鏖戰一番,不分勝負,無功而退。
本來這鄧玘準備退回武安附近,與左良玉、湯九州等人匯合之後,聚集大軍,想再度對義軍進行雷霆一擊。
只是鄧玘尚未來得及返回,卻聽到一個訊息:賊酋“紫金梁”被自己一箭射中了胸口,傷及肺腑,藥石無醫,撒手人寰了。
初開始,鄧玘還不相信,結果再派人去濟源打探訊息,卻發現賊人都支支吾吾,不肯明言,而觀其神色,貌似悲切。
鄧玘聞言不由大喜,他立即判斷到定然是賊酋“紫金梁”沒了!若是自己能夠趁機剿滅這一股流寇,加官進爵就在今日。
原來這鄧玘卻是一員宿將,天啟初年從軍,逐漸積累功勞,才得到了守備之職務。
等到大明水西宣撫司土司安邦彥反叛之時,鄧玘勇冠三軍,甚至有一次直接追殺賊人到了安邦彥老巢貴州織金那威,由此而出名。
再到後來,在朝廷平定奢安之亂的過程中,數有功,最終和侯良柱一起斬殺了安邦彥。
遂後又因為清軍入關,鄧玘率領六千人入援京師,也頗有功勞。到了崇禎五年,山東發生了登萊之亂。鄧玘自行請命,被朝廷命為援剿總兵官,前去平叛。鄧玘因此錄功進署都督同知。
只是因為登萊之事完畢,正好義軍在河北至京師之地猖獗,朝廷才把他派遣過來,協助剿匪。
這鄧玘雖然數次立功,卻沒有立過乾脆利落的潑天大功,內心頗為不順,只道是運氣不佳而已。
這一次,他聽到義軍首領“紫金梁”戰死,其餘諸軍群龍無首的時候,不由起了貪功之心。他等不及通知、匯合左良玉、湯九州一同進軍,便親自率領人馬,一路向濟源縣趕來。
鄧玘麾下人馬多於諸將,自他出川以來,共帶領六千四川子弟兵赴京。經過和清軍作戰、登萊叛軍作戰等軍事行動以後,頗有損傷,但其麾下人馬仍然不下五千人。
鄧玘兵多,行動頗為不便。特別是他用兵不嚴,麾下人馬多騷擾、劫掠地方。每每被地方官吏彈劾,幸好由同鄉禮部左侍郎王應熊照應,才得以免罪。
一來二去,鄧玘也有了主意。他乾脆將士卒分為兩部,一部由親信楊遇春帶領,作為先鋒;一部由自己親自帶領,大軍押後。
若是再有官吏彈劾,他一概將此事推脫到部將楊遇春身上。既方便禮部左侍郎王應熊說話,又可以防止引火燒身。
這一次,鄧玘用兵依舊如此,為了給義軍雷霆一擊,鄧玘特意給先鋒楊遇春將強到兩千人馬,準備一舉破賊。
從懷慶府自東向西,多是平緩地形。太行在其北,黃河在其南,其地多平原農田。
時值五月,麥子已經抽穗。綠油油的一望無際,生機盎然,給人無盡的希望。
這不僅僅是因為懷慶府等地沒有災害,更是因為懷慶府藉助河流之力,建立了一套複雜的灌溉河渠。
懷慶府內的河流由北向南流動,依次為丹河、沁水、豬龍河和蟒河四條較大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