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國的火炮來源路線大致有三條:

一個是本土自制,代表型號便是各種型號的將軍炮和虎蹲炮,明顯的特徵是炮身帶有鐵箍。

這種火炮倍徑較短,在十倍到十四五倍之間,射程較近。但是勝在材質優秀、重量不大,利於野戰,大量裝備邊軍。

一個是“呂宋大銅炮”。是明朝官員從西班牙佔領的呂宋,也就是後世的菲律賓偷師而來。這種火炮倍徑在十八左右,炮壁稍薄,威力相對差一些。

還有一個是來源於澳門葡萄牙的紅夷大炮。由於明朝面臨的軍事威脅,朝中西法黨全面學習西方紅夷大炮。他們從翻譯西方火炮射擊理論、鑄造書籍到僱傭炮手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當時中國缺銅,按照西方鑄造銅炮的方法實則負擔不起,便利用本土鑄鐵技術進行鑄造,成為當時世界上除了英國、瑞典之外第三個掌握鑄鐵火炮技術的國家。

張順自己研究設計的“黃金炮”,其實算是一種加強版野戰炮,倍徑較低。它的殺傷力雖然不弱,但是由於初速較低,與長度較大的紅夷大炮相比,威力仍然少遜。

這一次,張順終於收起了對古人的蔑視之心,開始正視起紅夷大炮的威脅起來。

這十門紅夷大炮一致排開,只用一輪齊射便砸開了輝縣的城門。越效忠頓時嚇得面如土色,連忙命令麾下士卒前去堵門。

可是這哪裡能夠堵的住?“左金王”剛剛被張順敲打一番,這一次賣了死力,直接親自帶領騎兵,身披重甲衝了進去。

守城官兵都是步卒,剛剛接到命令下城堵門,正好遇到衝鋒而來的騎兵,直接被一衝而散。

“左金王”一馬當先,殺入城中,三五下殺散防守官兵。便棄了戰馬,親自帶領二三十員猛士,猛攻輝縣城樓。

越效忠連忙命令守城將士轉過身來,向登上城牆的樓梯進行射擊。

“左金王”等人身披重甲,彈丸射不能入,直接一股作氣殺上了城牆。

其他官兵見事不可為,便一鬨而散,獨留越效忠在城樓之上。

越效忠看著蜂擁而來的義軍,感慨了一句:“我何罪也,為何屢遭不幸!雖已無能,終不能禍及家人。”遂顫抖著雙手抽出腰刀,自剄而死。

遊擊將軍越效忠既死,麾下士卒頓時或降或逃,輝縣無人可守,被“左金王”一鼓而下。

“左金王”既然打下了輝縣,連忙親自出城迎接張順和其他義軍統領入城。

張順入城以後,粗略清點了一下輝縣的糧草,竟然不下兩千石,差不多可以滿足官兵近一月之糧。

於是,張順一邊命令“左金王”趕快點燃狼煙,示意義軍大營自己等人已經奪取輝縣,一邊命令陳長梃負責城中善後事宜、繳獲清點和城池防禦工作。

然後,張順馬不停蹄,便帶領麾下千餘騎兵和萬餘義軍直撲官兵大營。

且不說張順這邊如何安排,那邊張三百還在指揮著其他義軍小打小鬧,來回折騰官兵。

如是三四次以後,官兵煩不勝煩,便起了惰性。每逢有警,則直接派出小隊人馬應對便是,其餘人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