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對奧斯卡的渴望(第3/5頁)
章節報錯
和這些有著藝術追求的傢伙們扯皮屬於困難模式,姜藝便是例子,一般,這些對於藝術越堅守的傢伙,越偏執,越難纏。
這一點。
從李安到卡梅隆、諾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導演身上都能找到現實事例。
技術狂魔卡梅隆;
實景達人諾蘭;
高幀電影李安;
……
例子數不勝數。
柏林時間19點,邱木在助理的帶領之下來到了現場,電影節尚未開幕,所以,他們可以在避開記者的情況下安然地享受著的今晚的時光。
會場的大廳,一片燈火輝煌。
當然,參與的人數並不是很多,大多是柏林電影節利益相關人士。
伴隨著邱木走進現場,一時間,大多數人的目光都不禁齊刷刷朝著他望來,年輕的東方面孔,哪怕不用自我介紹,他依然能讓所有人都認識他。
這便是聲譽。
三大大滿貫,豈是浪得虛名之輩?
“親切的邱,我們終於再見了,我還記得,我們當初第一次見面還是在戛納電影節之後,你還是這麼年輕。”
在此。
一位有些大腹便便的標準西方面孔的中年男人,滿臉洋溢著笑意向著邱木走來,分外熱情。
邱木知道他。
約翰·拜爾,一位來自於英倫的老導演,他的電影屬於那種標準的學院派,說好聽點叫匠心,說難聽點叫老舊。
當然。
老舊不代表電影不好看,套路這玩意,現在的大多數電影基本上都套路,套路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將套路演繹地精彩,這才是關鍵。
畢竟。
類似於復仇的戲碼,擱莎士比亞那年代便已是西區的常見故事,但,這麼多年來不還是歷久彌新。
“約翰先生,你說笑了,你也和當年一樣,沒什麼變化。”
邱木笑著和他握了握手。
他沒有說謊,約翰這肚子,著實和當初一樣的筆挺,大肚子和禿頂一般,大概都屬於中年男人的常見現狀。
這位,便是邱木在評委會的同僚之一。
其實,電影節在評委的挑選中,亦非常有意思,除開導演、明星、製片人……這些職業安排到位之外,這些年,關於地區的安排亦得到位。
地區多樣性。
職業多樣性。
甚至,可能還得有著性別保障、人種保障……
所以,在邱木的六位同僚之中,充分具備著多樣的可能性,有男有女、天南地北、老老少少,其中,約翰大概便屬於老派代表。
“來,邱我給你介紹一下,畢竟,未來的幾天我們可得一共好好工作呢。”
在約翰的帶領之下,邱木見到了他的其他同僚。
其中。
最讓邱木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位來自於美區的評委,安娜·貝喬,一位來自於好萊塢的女性製片人,在她身上,難得沒有著西美人常見的顯老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