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六十億鎂元收購(第3/6頁)
章節報錯
恐怕是另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和策劃!
要不然以武礦集團的體量,根本無法吞的下諾朗達公司這樣一個市值五十多億鎂元的巨型公司!
而且在此之前的新聞報道中,已經披露了武礦集團的資產情況,他們負債率將近70%,自有資金不多,最多能夠拿出五億鎂元現金!
這樣一個資產情況,靠自身,根本不可能完成收購。
況且對這種大型企業收購,沒有溢價是不太可能的。
想要收購成功,付出的價錢,恐怕得六十億鎂元!
這錢從哪裡來?
這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話題。
“這幾年銅礦、鎳礦、鋅礦等各種礦種,都呈現價格暴漲的態勢,各家礦企都大賺特賺,諾朗達公司怎麼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出售股份?”他知道這件事情,卻不瞭解更深層的原因。
胡真篪主動回答:“諾朗達公司以前是很賺錢的,之所以陷入困境,大概是從兩年前說起。2003年九月份,鎂國發生了大樓倒塌時間,引起了巨大恐慌,對鎂國,乃至全球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的銅礦價格,也是震盪下行。很多專家都在一直看衰礦產行業的前景,都認為銅礦價格經過幾年的上漲之後,又要跌入低估。於是乎,當時很多銅礦山、冶煉廠紛紛減產,以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
李唐聽到這裡,已經明白了過來。
其實銅礦產業發生的這些事情,他都是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有很強烈的共鳴。
“諾朗達公司也減產了?”
“是的,他們錯估了市場前景,所以把智莉、必魯的許多銅礦山和冶煉廠都減產了。結果銅礦市場只是經過了短期的震盪之後,隨著鎂國市場的復甦,華夏市場的強勢崛起,帶動了銅礦價格持續上漲。”
胡真篪看向李唐:“你也看到了,03年和04年,整個銅礦的價格,都是處於高位的。銅金礦的供應缺口隨著時間推移,不但沒有填不上,反而越拉越大。今年銅礦的行情,我看還是要往上漲。”
“現在國際銅金屬的價格,多少了?”
“三千三往三千四的價格走。”
“諾朗達公司停產之後,也可以恢復啊。”李唐有些納悶。
行情這麼好,不趕緊開足馬力挖礦冶煉賺錢,這個時候還想什麼呢!
“減產之後,諾朗達公司在智莉的工廠,又面臨罷工,引起了連鎖反應。前年和去年,諾朗達公司從一個年營收數十億鎂元,贏利數億鎂元的大企業,到這兩年,已經幾乎沒有利潤了。持續下去,恐怕是要出現虧本的狀況。所以,他們的大股東,才會想著徹底賣掉整個公司的股份。”
胡真篪說罷,嘆了口氣:“諾朗達公司這麼大的企業,經營情況逆市下跌,內部原因很複雜,幾句話也說不清楚。”
“諾朗達公司家大業大,很多產業其實是累贅,拖累了主要的盈利專案。”
牛福接著胡真篪的話,又開口聊了起來:“不過話說回來,這家公司旗下的鎳礦專案、銅礦專案,依舊非常有價值,對全球各大礦企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郎和民也笑道:“我們去年底收購諾朗達公司的時候,面臨了來自鹹水海谷、施特蘭塔、鷹鎂資源、比和比拓等等許多家國際礦業巨頭的競爭壓力!”
“我們入場的時候,其實已經比較晚了。最早是鹹水海谷先正是提交報價,一開始他們就提交了20億鎂元報價,一點點往上漲。你也知道,這樣的報價,顯然遠遠低於諾朗達公司的市值,自然不可能同意。我們後面入場,決心也比較大,報價比較高。當時諾朗達公司的控股股東已經基本接受了我們的報價,伽國的工業部長、總理,也公開表示我們的收購,完全符合伽國投資法。”
“剛才我朗董事長說,最後是功敗垂成了。”李唐聽到這裡,也有些納悶,“事情都做到這個地步了,怎麼會失敗呢?”
“國外的投資環境複雜呀。”牛福感嘆:“我們還是低估了這樣一筆收購面臨的困難程度。”
“伽國認為我們是一家國企,收購目的不單純。其實主要是伽國的保守黨人士,一直對我們存在偏見。”
“說起來我們武礦集團也不是完全沒有境外收購的先例。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就在伽國有過收購成功的經驗,當時收購了一家小鋼鐵企業,一百萬鎂元。只是當時收購完成之後,把所有公司管理層全換了,換成咱們的人,按咱們的方法經營。事實證明行不通,跟工會和員工鬧矛盾,這個公司就關門,咱們也撤資了。”
“小鋼鐵廠關門的舊賬,也被他們翻了出來,認為咱們收購完成,會把諾朗達公司弄得一團糟。但其實他們的擔心有些多餘,我們這次並沒有打算大刀闊斧的改革公司管理模式。”
“這次收購失敗,其實也不完全是壞事吧。”
“今天的會議,就是總結收購經驗,喊你過來,也是希望咱們一起探討,國外投資併購的經驗。”
“你在奧國收購連贏礦業,小投資,但是後續的經營,一步步走來,確實讓人很驚豔!”
“有很多值得咱們國內諸多有志走出國門的礦企學習的地方!”
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基本上說清了事情的始末。
李唐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也聽明白了。
跟李唐聊完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胡真篪站在前方,指著投影螢幕,開始總結失敗和收穫:“對於我們武礦集團來說,乃至對於咱們國內整個礦產行業來說,都是一次很好的嘗試。我們有些失望,畢竟收購失敗了,沒能創造歷史。但我們也很慶幸,回想起來,我們入場參與競爭收購,確實有些急躁。諾朗達公司擁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礦業環境下,居然發展的越來越差,到底為什麼?這家公司內部,還有很多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成功收購,花費了六十億鎂元的資金,我們是否擔得起資金的壓力?收購成功之後,我們該怎麼整合這麼大一個公司?這都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