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天庭的諸多仙神便浩浩蕩蕩地舉措了起來。不少天界的仙神下凡,轉世成凡人,所為的便是培養“儒教”的大儒。

就連那漢武帝劉徹,也多次在夢中夢見過仙神,以至於他對仙神崇拜不已,數次想要恢復祭祀,但最終在眾臣的反對和道家的施壓下,還是作罷了。

不過雖然祭祀沒有恢復,劉徹卻也意識到了,如今“天助儒家”。

終於,在即位七年之後,劉徹詔徵求治國方略,時有大儒董仲舒,書《對賢良策》。把儒家思想與天庭、社會等等相結合,建立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這個體系中,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觀點。即“天人感應”和“大一統”。

天人感應和大一統,都並不是新奇的概念。早在春秋時期,有蘇子天人創道,便令這個概念為萬民得知。

而在蘇子之前,孔子也提到過“天”和“人”之間的關係。

蘇子之後,青羊宮諸子更是對天人多有論述。其中最為著名的,無異於墨子的:“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

但是,這些的“天人感應”,無論論述如何,皆是在論述“天道”和“人”之間的作用力。

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卻不然。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摒棄了自然,誇大了“天”的作用。並且將人事,和天庭的運轉緊密相連,直接將儒家方士化。

換言之,便是“詭辯”!

雖然明面上,都是從孔子、蘇子話中提取到的。但實則,盡皆轉為了以天庭有利的神學。

此等學問,在後世被稱作“讖緯神學”。

至於那大一統,也是由孔子和始皇帝的“一統”的概念形成的。只是,同樣將其中的概念偷換,提出了人統一於皇帝,皇帝統一於“天”的觀點。

三界中,但凡有見識者,都知道讖緯神學誕生的緣由。可以說,董仲舒的儒家,已經並不是孔子的儒家了。

對於這一點,儒家的許多大儒,自然也清楚得很,他們對董仲舒此舉甚為鄙夷,多次諷刺,或上表請奏。但很可惜的是,董仲舒得到了劉徹的支援。

哪怕,劉徹也知道,董仲舒的儒家並不是孔子的儒家。但對劉徹來說,儒家是否是儒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董氏儒家對自己的政權有著極大的穩固作用,並且,背後有天庭的支援!

如此,是否是真正的儒家,又有何重要?

更不要說,董仲舒的“大一統”、“三綱五常”,甚合劉徹之心。

於是,漢武帝時期,劉徹便正式開啟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這政策一施行,頓時,天庭眾多仙神都是大喜。因為此舉表示了,劉徹仍選擇了尊奉天庭。而如此,或許仙神很快,就能夠重歸人間,如今日益繁華的南瞻部州,將再如周朝時,歸於仙神的掌握。

&nbsp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