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重見關尹子(第1/2頁)
章節報錯
孔子就這樣得道了。
他的壯舉,將會持續激勵無數人,他的道統,也會不斷地在華夏大地之上發散。
而在靈霄寶殿,此次朝議也算是“圓滿結束”,玉帝宣佈退朝,眾神各自歸去。
很快,靈霄寶殿之中,唯有老君與玉帝兩人尚在。
兩人心照不宣,都沒有離去,也都隱約知道對方心中想的是什麼。
半晌後,玉帝先開口道:“今孔子立禮於人道,雖尚無人敢去效仿,但想來總會有後來者。請問道祖,若當真有斯人,屆時,要如何應對之?”
老君目光平淡,並沒有絲毫神動,道:“人道渺渺,能立於天地之間,亦大造化也,與天心相合,未必是一件壞事,望陛下深思之。”
玉帝聞言,沉默良久。
良久後,他點了點頭,道:“如此,便看一看也好。只是,過剛易折,為了避免良莠皆焚,希望這把火也不要太旺盛了。”
……
……
蘇尋騎著白牛,出了魯國。這一次他見了孔子,內心的道已經逐漸清晰。
他的道不是天道,也不是人道。他的太極,是介於天與人之間,存於天與人之中的道。
既有天,也有人。更有超出於天人之外的“大勢”。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蘇尋已經能知道了自己的道在何處。更知道,這無名古碑之上要刻下什麼字了。
只不過,他還需要一個契機。
這個契機,便是“人”。
想要立人道,總歸是要藉助於人的。而蘇尋自幼便西出函谷,直到如今回來,雖然天下或許還有聽聞過“蘇君子”的名聲,但也絕對達不到能夠與孔子相比的程度。
更不要說,是理解蘇尋的“道”了。
原本這個契機,說難不難,但也不容易。要是讓蘇尋自己去做的話,至少也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且天地之間有規則,有限制,蘇尋即使化身,也難以將一個道統長久的為續下去,說不定反而會讓他深深地困溺於其中。
但是現在,恰好,這個契機就擺在蘇尋的眼前。
那便是,尹喜!
在如今這個時代,關尹子的大名,絕不在孔子之下。甚至,猶在孔子之上!
他一生傳播道德,也將老子的“造化大道”帶到了南瞻部州,擴散到了人族之中。雖然,曲高和寡,能夠理解者少之又少,但關尹子也不是一個只幹虛事的人。
他通墳索典丘,擅岐黃之術,佈道天下,亦行醫於天下,一生傳奇,為人更是高潔之至,深得讚譽。乃是名副其實天下大賢。
若能有他相助,蘇尋必定可以事半功倍。而他助蘇尋成道,蘇尋同樣也是在助他成道!
想到這裡,蘇尋不禁更加對恩師老子感到崇拜。
一切,都在老子的掌握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