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的會面,看似並沒有引發什麼。可是,蘇尋卻若有所思。

就好像之前所說的,孔子的一生,信奉的是所謂的“禮”,尤其是“周禮”。

但實際上,周禮所代表的,是“天”,更是天地之間的“規則”!

如果是在原本的歷史上,蘇尋從這裡或許看不出什麼。可是如今的蘇尋,經歷了夢中四世,並且看到了這個世界“上蒼”的存在。

那麼,從這一點上來看,“天”,所代表的就很微妙了。

在西遊記中,可以看得出玉帝、老君與如來這三方,分別代表的,其實便是“儒”、“道”、和“佛”三方。

換句話說,儒家的禮,其實代表的便是玉皇大帝!而玉皇大帝,所代表的便是“天”。

如今看來,周禮很有可能,便是“奉天”而生。

仔細想想,周朝稱天子,而周禮也是在那個時候而誕生的,的確很難讓人不去與“上蒼”聯絡到一起。

不過,孔子,乃至於周公是否與玉皇大帝有關係呢?

這一點,蘇尋覺得,應該還是不然的。

因為春秋時期的周禮,是一部舉世著作。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周禮的出現,以禮制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雖然,是進一步地將人間與等級聯絡在了一起,由此出現許多弊端。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周禮的出現,的確讓周朝的社會穩定了許多。

孔子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並且他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想要恢復周禮,重現一個真正穩定的太平盛世。

如果孔子生在現代,絕不會去主張恢復周禮!

但只可惜,孔子生在的,並不是現代。雖然這造就了他,卻也限制了他。

他更不會知道,在四百年後,周禮的含義將會徹底發生質變,他一生奉行的儒家,也會成為固步自封的“儒教”。

想到這裡,蘇尋忽然意識到老子之前對孔子所說的話。

孔子對老子詢問“正路”在哪裡。老子只是說,正路,就在這裡。

一條大路的本質還是大路,這條路是通天之路還是入地之路只不過是人賦予它的概念!

周禮是“奉天而生”,但是,周禮的本質並不是“因天而生”。周禮本就存在,只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天只不過是借用了這個名字,讓其發展成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春秋時期的周禮,與漢朝以後的儒禮一樣。禮還是那個禮,意卻已經不是那個意。

所以老子說:人心不應該有禮法的偽裝。

但一旦人心被禮法所矇蔽,能夠超脫出來。除非是“聖賢”,否則,卻是難之又難的了!

蘇尋斬命,雖然對於蘇尋自己來說,他經歷了棋盤四世,瞭解了許許多多的資訊,不甘於被困在棋盤之中,所以他斬命求道,試圖超脫。

可是,在旁人的眼中看來,尤其是在老子的眼中看來,此舉,難得之至!

不過就算蘇尋不斬命,而是遵從禮法。實際上,對於“造化”而言,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極為渺小的。

蘇尋一人,即便讓禮法重振,讓天道徹底取代人道。但是,人心還在。

人心雖被禮法矇蔽、壓制,人的本性雖被壓抑。但是,越是壓抑,越是會形成逆反。到最後,要麼滅亡,要麼爆發。

因此就算在禮法之中的人心可以偽裝一時,但總有一日,也會真正暴露出來。

所能改變的,不過是外在的包裝。本質本真,不可更改。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造化”!

老子這是藉助與孔子的交談,在對自己進行教導!

一時,蘇尋體悟到老子的心意,不由得深感敬佩。

這,便是所謂的“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