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孔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蘇尋在這裡思索,而另一旁,孔子先是再一次對老子行大禮,隨即說道:“孔丘有一事不明,希望能夠在先生這裡解惑,請先生不吝指點。”
老子點了點頭道:“你說。”
孔子看了看蘇尋,隨即正視老子,道:“武王時期,天下初定,周公推行周禮,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太平昌盛之世。如今天下動亂不止,臣民黔首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室衰微,禮樂崩壞。”
“十日之前,我觀洛邑有瑞象升騰,本以為周室將要中興,禮樂也將重歸正統,照耀世間,我本喜不自勝,誰知道那祥瑞卻被人斬斷,只怕周室再無中興的可能,不由覺得心中沮喪,因此,才來詢問先生,這天下的正路到底在哪裡?”
蘇尋心中一怔。沒想到,孔子之所以會過來,竟然是因為自己!
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引發天子命格,又以劍斬命的話,或許孔子仍舊會來洛邑,但卻絕不會是在這個時候了。
不過,仔細想想,他又覺得,這也是難怪的。
孔子一生奉行的乃是“禮法”。
而實際上,這禮法所代表的,便是一個既定的“序”。
長幼尊卑,綱常倫理。與不同等級的人交往也應該有不同的禮遇。
這便是孔子的禮。
如果是在普通的歷史上,孔子的禮倒也正常。但是在這個世界,卻是“上天”存在著的世界。
上天行周,從而才有周禮,孔子的禮,尤其是從周禮衍生而來的禮,某種意義上來說,便代表著“天”。
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不語,不代表不信,而是代表敬。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這說明,孔子還是相信“鬼神”的存在,並且尊奉於“天”的。
而蘇尋的所作所為,乃是以劍斬命,拒絕了傳承天命,也拒絕了“禮”。天命不再,周室難興,因此,孔子會懷疑人生便也是很正常的了。
面對孔子的問話,老子指向大地,說道:“這天下的正路,就在這裡。”
孔子一愣:“就在這裡?”
老子點頭道:“天下的正路,在於造化。天地存在,造化便存在。天所制定的新路,無論是規則也好,道理也好,禮法也罷,終究是片面的。”
“人心沒有偽裝,才能夠分清楚何為真,何為假。若強行壓抑一個人的本性,所能夠得到的往往是相違逆的後果。這一次,蘇童兒的作為,便是最好的例子。”
老子說到最後,目光放在了蘇尋的神色。
蘇尋聽到前面,心中還若有所悟,總覺得老子雖然是在解答孔子的話,但好像隱約也有指點自己的意思。但等聽到最後一句,心中也是不由一怔。
那孔子目光也再度放在了他的身上,含有深意地說道:“原來洛邑的瑞象,果然是蘇公子所為。”他之前似乎也有猜測,但一直不敢確認,如今終於證實,看向蘇尋的目光也更加複雜了。
畢竟,蘇尋相當於親手毀了孔子的周禮。
不過孔子也沒有說什麼,面向老子道:“先生的道超然於物外,孔丘佩服不已。不過,我卻仍然不贊同先生所言。周室雖然或許將不復存在,但是天下尚有諸侯,我有意遊歷諸國,總有一日能夠驗證禮法是否能夠創造太平盛世。”
孔子說完,便向老子繼續行大禮,然後,便迴歸於身後的百人之列,向東方揚長而去了。
來到了,遇到了,看到了,離開了。
孔子與老子的相遇沒有蘇尋想象中的碰撞。彷彿十分平常,就像是遇到了一個問路人。
但是,看著孔子的離去,蘇尋,卻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