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千里本襲,純粹是找死。

就算真有三十萬,多半也是送人頭的。

“雖然輔兵需要自備武器與糧食,但戰力並不弱。北隋朝廷規定,輔兵多是有作奸犯科記錄的人,但在州縣之中,為了剿滅匪患,卻是放開了輔兵的限制。”

荀彧耐心的給他解釋著:“輔兵之中,良家子弟反倒是居多。”

“良家子弟居多?”

楊默更加不理解。

良家子弟不應該是透過正常的途徑加入正常的軍隊的?

怎麼還會主動去當輔兵?

“對,因為當輔兵之後,家中三年之內便不會再承擔徭役。”

荀彧越解釋,楊默越難理解。

在他的印象中,古代的百姓過的確實很苦,但徭役不是封建社會的百姓日常麼?

為了躲避服兵役,把自己腿打斷,這種事他知道,也可以理解。

但為了讓家人不服徭役,寧願去戰場上當輔兵,當炮灰,這件事他還是第一次聽說。

“先生,我只聽說過苛政猛於虎,這徭役也這般可怕麼?”

楊默說完,荀彧面色沉了下來。

完全沒有了之前因為曹操之事,心煩意亂的表情,整個人憂心忡忡。

點了點頭:“徭役之惡,自古以來便是難解之事。”

似乎是為了讓楊默明白,荀彧突然發問:“公子也曾知道占城稻?”

“占城稻?”

楊默想了想,有點印象,但卻怎麼也記不起來再哪裡聽過。

“乃是那位叫做坦夫的少年,說的一件事。”

荀彧回憶起與那位少年聊天的過程,悵然失懷。

“什麼事?”

說著說著徭役,突然聊起占城稻,楊默雖然奇怪,卻也知道荀彧絕不是轉移話題。

耐心的聽下去。

“在下與那位少年在聊到糧食的時候,坦夫說了在他那個時代之前,有個被稱作仁宗的皇帝,曾經大力推廣過占城稻。”

“仁宗?”

楊默馬上想到了一個人:“可是宋朝的宋仁宗趙禎?”

趙禎這個皇帝,在歷史上的名聲很好。

在位的時候,支援王安石的慶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