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就是一幫二百五列傳麼?

但後來想想,卻又心生佩服。

這幫人雖然做事很極端,但捨生取義這種精神卻是十分難得的。

而在北隋剛建國時,也是因為有這幫御製遊俠在,很多州縣的縣誌裡都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記載。

只可惜太祖楊承去世後,後世皇帝控制不住這股勢力,便取締了他們官方身份。

但因為有了遊俠的土壤,且開花結果,即便削弱了他們的存在,百餘年來,遊俠在民間的名聲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真正稱得上游俠的人,卻沒有多少了。

很多年輕人想要模仿史書上的遊俠,揚名立萬,卻因為關鍵時刻貪生怕死,慢慢的成為了笑話。

久而久之,百姓便把這些遊俠打扮,但實力不相稱的人稱作遊俠兒。

這也是在楊默在身後那群追趕他的差役嘴裡的代稱。

打聽清楚歸途,胯下又有馬,楊默回太原在路途上並不會有什麼阻礙。

順著官道,一路向北。

身後追趕的差役越來越多,最開始的時候,眾人一見面,互相交流這遊俠兒在他們那犯了什事。

大多數差役態度極其惡劣,罵罵咧咧。

“城內周員外的公子只不過是拉走交不起租子的佃戶家的牛,這賊人便打折了周公子的雙腿,著實可惡!”

“孫大人的兒子不過是一時酒醉搶了個民女,事後已經處理妥當,這賊人卻將孫衙內閹了不說,還綁在鬧市,當真是目無國法,全然不把我等放在眼中!”

“趙家獨子打殺了一乞兒,雖是不該,卻也賠了錢財,主家都撤銷了官司,這賊人卻還殺了趙公子,讓趙老爺白髮人送黑髮人,哎!”

...

隨著各地的差役彙集資訊交流後,他們不罵了。

每個人的臉色都沉了下來,心裡不是滋味。

追捕的這個遊俠確實犯了法。

但他做的事,卻合乎道義。

不少差役在想,當初自己幹這一行的時候,是為了什麼?

不就是為了保家為民麼?

可這些年來,自己又做了什麼呢?

面對不公,不僅明哲保身,不敢說話,甚至有時候還會為了錢,因為上司的壓力與這些欺壓百姓的鄉紳土豪們沆瀣一氣。

但更多的差役並沒有這種初心與反思。

他們當差要麼是接祖上的班,要麼是混口飯吃。

雖然已經習慣了欺壓百姓,沒有那些差役心裡那麼糾結。

但終究是聽著遊俠故事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