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吳泰(第2/2頁)
章節報錯
鼻樑上架著金絲眼睛,看上去有些文人的書卷氣。
“您此次前來,可是有什麼打算?”馬褂中年人開口問道。
中年人姓黃,名叫黃為先,是福州本地的商賈,如今也是福州諮議局的議員。
“我聽聞伯循在滬城創辦了《民呼日報》、《民籲日報》,批判時事,喚醒民智。便欲效仿,在福州也創辦一份報紙,以承接滬廣二地。”吳先生推了推眼鏡,開口說道。
“只是創刊?”黃為先試探著問了一句。
吳先生點了點頭,表示了肯定。
黃為先不由得有些失望。
……
吳先生,大名吳泰,字雙安,此人是同盟會的元老之一。
不過,他在同盟會裡的地位也比較特殊。
這個特殊不是他的身份多尊貴,而是他處於各個派系的邊緣。
同盟會本來就是由華興會、興中會等團體組成,這些人都是依靠鄉黨維繫在一起,而吳泰既不是黃興一派的湘人團體,也不是孫生所在的粵人團隊,這兩派的人跟他的關係都不遠不近,而他本人又沒有想法真的加入哪一派。
事實上,他對於這些人的很多理念都是不認同的。
就比如說,這些人近些年來在各地都發起了起義,但卻沒有指定行動詳細的一二三計劃,只是聯絡了各地的會黨,糾集了一群人,便直接發動起義。
要知道,各地的會黨大多數都是商人和幫會。
這些人的侷限性太大,且私心太重,起義之處或許聲勢浩大,但只要清兵緩過神來,就會很快被撲滅。
而且,這些情況的很大一個弊端就是:槍桿子到底被誰掌握著?
雖然最後名義上這場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但實際領兵的卻是當地人,軍隊裡面也都是當地人?就算是僥倖成功了?那勝利的果實應該歸誰掌握?
這種情況,只會培養出一個個地方的軍頭軍閥而已。
他一直堅持的是要練一支屬於黨派自己的軍隊,且一定要淡化掉士兵身上的鄉黨特徵,強化盟會的概念,再聘請洋人教官來訓練,這樣才能訓練出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
也只有這樣,他們的說話才有力量,革·命才能徹底。
否則的話,他們的一切行為,只會把這個苟延殘喘的國家徹底的拖入一個四面戰火的僵局,百姓受到的苦難,也將會一下子被無限拉長。
只可惜,響應他這個說法的人實在是寥寥。
倒不是其他人沒有這方面的遠見,實在是同盟會的資金缺乏,甚至當年還接受過日國的資助,在內部引起了很大的動亂。
國內的情況,出乎意料的惡劣。
同盟會的情況,也遠比外人想得要更加複雜。
吳泰此次孤身來閩,實際上也是想要與同盟會內部的勢力暫時避開,免得生出不必要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