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西遊詳解(二)(第2/3頁)
章節報錯
隨後,兩女繼續聽唐三訴說王凡書寫的西遊。
他寫的西遊中,石猴在出海後,有龍王保佑,風調雨順,安安穩穩的到達了南贍部洲,在人間廝混幾個月後,就從新上路了。
這一段,其實整個味道都變了。
雖然在原著中,關於石猴在南贍部洲的描述不多,只有一小段——
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在市塵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裡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
也就是說,石猴在南贍部洲生活了八九年,人禮、人話,各種地方都去過,各種生活技巧、為人處世都在八九年裡學明白了。
甚至,還有一種看透人生的覺悟。
就像旁白中的那首贊詩——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寫的明明白白,石猴正是看透了南贍部洲的這些,沒有被繁華的表面所迷惑。
這是一個由猴,變化為「半人半猴」的過程,甚至覺悟還高過一般的人類。
在未來西行路上的人情世故的體現,南贍部洲的經歷,便是石猴遊歷後學到的。
唐三說道:「這便是王凡目前所寫的章節中欠缺的,讓這麼重要的一段直接刪去,只保留‘學人話、學人禮,然後又一句‘感嘆無真人,遂又出發西海。其中的一些味道,完全發生了變化。」
「而且,在石猴前往靈臺方寸之前,他是那樣寫道的:‘老祖感到緣分到來,便安排一個仙童,化身樵夫,前去指引。」
「完全是畫蛇添足。」
「就算是要寫陰謀、安排,也不需要寫的那麼詳細,讓人留有懸念就好。」
「如此多言,讓人一看就有審美疲勞。」
「若是白話文,添這麼多倒是無所謂,解釋的清楚一些,讀者也能夠看明白一些。」
「可是,一本古白話文,如此描述,卻是多餘了。」
寧榮榮也明白了,像王凡這樣子書寫,便有了一種不倫不類。
不過,這個世界的人類,大多數雖然也接觸過文言文,但若是不沉浸其中的,倒是看不出什麼問題。
朱竹清卻是倒在唐三身邊,一雙靈眸看向唐三手中,關於那樵夫的描寫——
那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這倒是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孝順的孩子,為了照顧在家的父母,連修行都不顧。
不會為了長生,而拋家修行。
當然,對於這點,各人卻是有個人的看法。
唐三看朱竹清看的入神,問道:「你覺得這個樵夫是誰?或者說,是不是真的菩提祖師派過來的?」
朱竹清想了想,道:「書中石猴,求道心切,每到看上去有神仙的山林,應該都會去拜訪,就算沒有樵夫指點,他應該也會上山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