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然站起身來到吳曉曉身邊道: “我來交代一下工作,你注意聽好,一會還是老規矩,我把配比表在調整下,你自己把分類做好,今天就放假了,明天上午來了後我們就開幹。一會兒你指導下劉明遠還有卜來電,準備好爐子,拉絲機。採用氧化法,退絲,乾燥之類明天再做。”

“好。”吳曉曉答應得很痛快,其實碳纖維的實驗室做拉絲,吳曉曉也沒有實踐過,但實驗裝置按照工藝要求倒是全都具備,第一次做非金屬的材料,心裡雖然有些忐忑,但一看到張浩然的堅定的眼神,心底現在深深相信,有這個人,一定可以做出來,無非是自己在做一次學生就是。

關於複合碳纖維,華國被巴統禁運幾十年,走過不少彎路,經過艱苦努力現在只能生產道一般的可以用在宇航和軍民兩用的航空器中,由於和世界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其中,島國一家東麗公司執牛耳銷量佔世界的一半還多,依據效能,分別以T字母開頭,據可靠訊息,這家公司已經在研製T1200的複合碳纖維,華國還在為降低效能相當於T800複合材料的生產成本在努力。至於更高效能的相當於T1000的複合碳纖維材料,還在實驗室裡研發中。

民用、軍用航空器需要大量的高等級的複合碳纖維材料,減輕飛行器重量,可以攜帶更多的人員和裝備,而火箭升空更需要自身減重,採用大範圍的複合材料,相同推力下,火箭減重一噸,載荷就可以增加700公斤,可以攜帶更大、更重、更多功能的衛星上天。

任重道遠。

當吳曉曉聽到要用氣相法做複合材料,質疑道:“氣相法理論上只能生產短纖維吧,用途上是不是有侷限吧?”

張浩然胸有成竹:“我們可以加入石墨烯改善短絲,可以拉出長絲。”

石墨烯?還有這種配料成分嗎,化學組合法?

一邊的劉雨銘又提出:“石墨烯具有導電性,複合材料是絕緣體,怎麼混合?”

張浩然:“你不知道石墨烯的化學吸附性嗎?比例適當,導電效能必然變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劉雨銘諾諾無語,知識要不斷的學習,才可以不斷的更新,大學那時提到石墨烯知識一言帶過,沒有細講,所以對這個知識點,以後要注意才是。

張浩然已經透過珠子列出了配比表和實驗室工藝流程。石墨烯原料雖然可以在市面上買到,但是這次要自己做出高品質的石墨烯,可不是市場貨,那是頂尖的薄膜材料。這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頂尖的石墨烯,頂尖的碳基複合材料。

金曉鵬適時的動員一下:“今天休息,明天上午10點,準時集合,口號是:碳基複合我來啦。”

彈雞符合?啥意思?那布侖、劉明遠、卜來電:啥意思這個口號!

第二天上午,石墨烯生成開始,採用三種混合法,這是一個創新,沒有人能夠知道三種不同方法怎麼混合做,外延法,氣相法,赫默法。

張浩然明白,說是混合,確切說是借鑑生成一種全新的製備方法而已。

“開爐。”隨著張浩然一聲令下,熔爐開始升溫,惰性氣體注入,石墨注入,加溫再加溫,昇華,脫離。時間一點點的過去,一團團的化成石墨烯粉末。

“停,今天就這樣需要粉末就可以了。”張浩然下令道:“一個小時後,我,曉鵬,曉曉,準備作業服,面具,我們三個人做出爐備料。下午3點,大家集合準備幹出複合材料。”

下午不到三點,大家都已進入實驗室,預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一切步驟有條不紊,到了關鍵一步,石墨烯融合,只有張浩然、金曉鵬、吳曉曉、劉雨銘四人在場,只見張浩然用計量杯,克重稱一點點的稱好重量,加入高溫碳化過程中,看著碳基材料一點點的碳化,化為黑乎乎的粉末,所有的人鬆了一口氣,下一級的所有操作都是常規簡單了。

聚合、脫氣……

拉絲機下,上油、乾燥,一條條的碳基複合絲光潤的拉出來,整整4大軸樣品。閃著烏油油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