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巡撫於大明正統十四年,由山東淮陽巡撫分離,轄區包括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及滁州、徐州、和州。

淮左豪傑鳳陽人朱元璋推翻元王朝後,在應天府稱帝並建立了大明王朝,起初朱元璋是想將國都定在鳳陽老家的,並提出了一堆理由:應天府距離中原太過遙遠,不易威懾北方。(這一點在朱元璋死後的燕王謀反中得到證實)而鳳陽這個地方,正好就處在大明王朝的正中心,且鳳陽還有長江、淮河作為天險防衛,運輸糧食也很方便。

皇帝難得提出這麼多理由遊說,而且還是一向乾綱獨斷的朱元璋,大家也不好說什麼,但劉伯溫卻嫌棄鳳陽的風水不好,當然那些大臣也不想搬出奢華的南京城去較為偏遠的鳳陽重建朝廷,在眾望之下劉伯溫向朱元璋上書稱:“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

劉伯溫一說群臣附應。遷都的主意雖打消了,但劉伯溫得給朱元璋一個臺階下,便和群臣商議,最終得出了一個兩全之策:將江淮與江寧、蘇州合二為一組建一個全國最大的行省——南直隸省(後世的江南省)。此舉既可以讓鳳陽擁有首府地位也可以保全南京的帝都身份,洪武十一年,隨著南直隸行省的規劃,南京這才正式成為首都。

自兩晉就開始的經濟中心南遷在南方,這也在大明初期就已經完善,江浙一帶自宋末開始就已經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在本朝初,南方鄱陽湖水戰後就已經沒了戰亂,再加之南方水稻每年至少兩熟,經濟恢復的非常迅捷。而北方則要等到永樂皇帝帶著大量南方移民遷都北京之後,才逐步穩定。

也就是說在元末至大明前中期的一段時間裡整個北方連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都沒有,再加上元末的黃河水澇並沒能完全治理成功,經濟和產糧自然差之又差。

永樂年間,永樂大帝朱棣為了遠征北元而大量向民間徵調人力、物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向各地商人開放販私鹽的資格。不過這需要這些商人將自己的糧食、棉花、煤炭等戰略物資送到北方前線來換取鹽引,這便是開中法。

這一措施本是為了扶持北方的經濟,也確實誕生了晉商這一支昌盛大明數十代的商幫,但位處南方的徽商也看到了商機,他們比起晉商更有大運河之便利、南直隸省做後臺,在這數百年間,迅速崛起,並將南直隸省的經濟帶上一個新的巔峰。

揚州、南京的鹽商文化就是在此時發展出來的,據說:南直隸省的稅收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朝廷官員一半都是出自南直隸省且隨著每期科舉逐步增加。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朱棣遷都北京後,讓北京話為全國通用語,但朝廷中絕大多數的人,包括皇帝、宮中妃子都是以說江淮官話為主(誕生於江蘇、安徽兩省江淮地區的方言,即民間說法中江蘇話、安徽話的官方稱呼)。

南直隸省雖強,但似乎明朝統治者並不擔心它會發生造反和割據。原因也很簡單,首先南直隸省從名字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由朝廷直接把控的地方;其次這裡是全國最富,沒有天災、沒有戰亂,基本沒人會放著好日子不過。

再加之江淮是朱元璋老家、南京是舊都並有一套隨時都可以啟用的備用朝廷,當地愛國情懷頗高更不容易發生造反事件。

在最終朝廷設立了鳳陽巡撫以後,鳳山巡撫也算是天下巡撫中最為重要的一員,因為他掌管著大明的重要產業之地徐州、揚州,淮安等地。

當年顯赫一時的東林黨干將李三才就是因為撫淮13年,積累了極其驚人的財產,據說有470萬兩銀子之巨,而大明一年的農稅收入也不過是400萬兩而已,雖然李三才的財產可能有些誇張,但是也差不了多少,可見當鳳陽巡撫的好處。

鳳陽巡撫自然是一等一的好肥缺,但是現在的朱大典他當的可不是時候。

因為作為重鎮之一的鳳陽府,被張獻忠率領他的大軍一舉攻了下來。

張獻忠大軍在攻下了鳳陽府以後,他們可是毀掉了朱明皇朝的皇陵,同時也把皇陵的十幾萬株松柏都砍掉了,而且他們還把城中的富戶、官員、太監殺了個精光,他們在這裡繳獲了大量的糧食,這些糧食都發給了百姓們。

張獻忠很明白誰是他的朋友,誰是他的敵人,這跟劉遠橋他的想法是一樣的,劉遠橋他所想要團結的就是官紳階級,而張獻忠他是農民出生,他只能團結更多的農民聚在他的身邊。

本來流寇大軍數10萬之眾集結在了河南滎陽一帶,準備商量破局,誰知道張獻忠就突然一手,為他們開啟了一條天大的生路。

所以流寇的另外一位領袖高迎祥就率領著他的數10萬大軍大舉南下,抵達了鳳陽地區,他們在這裡不但得到了足夠的補給,讓每個人都吃飽飯,穿上了一套新的衣服,而且還撈得到盤滿缽滿,一時聲勢大振。

然後他們就分兵過去攻打鳳陽巡撫治下的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