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擴大騎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本朝初年,為了獲得足夠的馬匹,朝廷是強迫民間養馬供官府徵用(免田稅),但是民間老百姓不願意,寧願弄死馬賠錢也不願意養馬供官府徵用。
後來,因為缺乏馬匹,朝廷不得不改為收購,即花錢從民間買馬。
買馬的價格一般在10~15兩之間浮動。
隨著這項政策落實,河北山東一帶湧現了大批私營馬場,專門養馬向官方銷售,同時,民間的馬車運輸業也因此蓬勃發展。
不過隆慶開邊後,因為對蒙古的常年戰爭獲得勝利,蒙古正式嚮明帝國稱臣,與蒙古的貿易通道開啟,朝廷官方可以從蒙古大量購買到更便宜的馬匹,停止了在國內民間採購馬匹,導致河北、山東的私營馬場紛紛倒閉轉行。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雖然從蒙古買馬更便宜,但是朝廷官方採購來的馬成本並沒有降低,期間差價去了哪裡,自己想吧。
到了天啟年間期,隨著河北山東馬場的大規模倒閉,以及建奴興起,從蒙古買馬成本激增,高峰時達到了五十兩銀子一匹。
說白了就是有些人在官商勾結,明明十來兩銀子的一匹馬,但是折騰到內地來就不會低於四十,最高峰是五十,像劉家這樣大規模購買的話,估計最終的成交價不會低於四十兩,也就是說光是這一筆支出,每個月就不會低於四千兩的支出,這而這一筆支出又是劉家他們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支出。
劉布說道:“本官知道很坑,但是沒有辦法想,要馬只能從他們那裡得來,至於說自己養這需要時間的。”
這就是大明坑爹的地方了,本來自家有足夠的馬場可以提供戰馬的,但是因為從蒙古那裡弄來便宜的馬以後,把自家的馬全部都搞倒閉了,現在想從自家的馬場搞買到便宜的戰馬,居然是買不到了,因為基本上都倒閉和轉行了。
劉忠勇道:“所以說我們要招人,越多越好對不對?”
他們可以迅速的弄來戰馬,只要花大價錢捨得花大錢就行了,但是一名合格的騎兵就不是說弄來就弄來的,所以他們的主意就打在了招蒙古僱傭兵的主意上去。
劉佈道:“所以如果我們跟山西人的生意談成的話,我們要招的不是幾個人或者是一些教官,而是大批的,劉頭兒,你應該會有這方面的門路吧。”
其實如果讓他們直接的跟山西那幫商人打交道的話,對方估計連人都能來弄來賣給你,但是價錢嘛,這就不好說了,比如說他們從蒙古買入的一匹馬,最多就是十兩銀子而已,但是他們賣給別人的卻是40~50兩之間的。
劉忠勇他說道:“這方面下官倒是認識一些人,如果打點打點的話,對方要弄一些還是不難的,關鍵就是我們劉家軍的待遇很好,要留下這些人並不是難事。既然當然大人已經有了擴大騎兵的打算,所以下官就決定為你把弄些人來。”
劉布說道:“好!就這麼幹,我們的騎兵部隊永遠的缺人,先招他個千把人來,最好是人等馬,好過馬等人。”
劉忠勇他看見劉布答應的豪爽,他提醒道:“大人如此一來,我們的支出可就嚇人了。”
劉布他道:“既然我們劉家開始轉型,那就不會留有後路,不會想走什麼回頭路,只能全力以赴了。”
劉布他翻開他們自己的賬本,看見流水一般的支出也是覺得嚇人的,但是到了這一步,也只能他咬著牙上,幸虧他們現在跟鄭家結盟,可以從鄭家那裡獲得不少的補助,否則形勢會更加的慘。
比如說他們現在最緊缺的糧食和布匹,如果有銀子還是可以從江南運送過來的,但是從江南運送過來的物資,層層的運費就是不低了,如果他們老爹還在臨清稅關那裡,可以透過等價交換減輕了這些運費,但是現在他們劉家已經不在稅關任職的,所以他們的船隊,運營成本就大大的加大。
所以他們就決定把糧食透過海運的方式,由江南運來浮山這裡,然後再由浮山轉發往各地去,這就大大大的節省了他們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