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子,雖然是方便了對付蒙古人,也都令天下的賦稅,非常艱難的送往這裡,後來在疏通了運河以後,才得到了改善。

北直隸一地,所產的物資,是不能滿足本地的需求,必須透過整個南方或者是天下的供奉,才可以滿足京城和九邊重鎮的需求。

據說當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後,馬上就把都城遷到了他的老巢,但是他的兒子朱高熾則是一個務實的人,因為這樣子就令朝廷的開支大大的增加,所以他在位期間,就已經準備還都南京,至少在這裡,可以輕易的獲得全國錢糧的供應,就以本地一地的糧草,也都可以滿足本地的需求,方便打持久戰。

但是朱高熾死的早,他的兒子宣宗皇帝同樣也都不長命,到了他們的孫子正統皇帝朱祁鎮的時候,又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遷都之說更是無從說起,而且百年來,百姓和官員也都習慣視這裡為最高的權力核心,神聖的地位不可動搖。

但是今時,可是不同往日了,大明失去了半壁江山,失去了所有的賦稅重地,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京城和九邊重鎮,不可能獲得來自南方的錢糧供應,沒有了這些地方供應,又處於華夏軍前鋒直接的攻擊之下,這樣子何不遷都,以避兵鋒?

既然現在的北京,已經如此的窮困,如此的內外交困,又面臨著敵人的重兵圍剿,何不遷都洛陽或者是西安這些千年古都,重振旗鼓以後,捲土重來?

對於遷都之說,崇禎皇帝拒絕了,崇禎皇帝說的很明白:“祖宗把首都定在了這裡,這裡就是大明帝國的首都,朕也都不會再退了。”他知道這一退,估計就永遠都回不了京城了,也就永遠的丟失了這一片地方了。

崇禎皇帝他說道:“現在國事艱難,萬方多難,但是朕一定會死戰到底,堅守不退,望眾卿上下一心,對抗敵人,報效大明。”

天下畢竟還是老朱家的,朱家的皇帝拒絕了遷都,大臣們即使有再好的想法,這也不可能成行,大家只能夠望援軍能夠及時抵達,打退敵人,保住大明的最後一座巨城。

隨著華夏軍的攻略,大明排名前幾的幾大巨城,一一的落入了華夏軍之手,變成了敵人的地盤,京城成為了他們最後一座,人口百萬級的城市,也就是最後的依靠了。

面對這樣子的局面,皇帝別無選擇,也只能夠選擇與他的內閣大臣,共商大計,希望能夠想出一些好的辦法來應付眼前的危局。

崇禎九年,溫體仁內閣的幾位成員,錢士升,四月免;張至發,六月晉禮部尚書,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林焊,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正月入,六月卒;黃士俊,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月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孔貞運,晉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六月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賀逢聖,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六月入,十月晉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

溫體仁去職後,朝野震盪,周延儒接替,再任首輔,錢士升被免,林焊卒了以後,又加入了,劉宇亮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傅冠,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薛國觀,晉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軍機。

一眼看來,人才濟濟,個個來頭不凡,他們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說起治國救國的良策,也都是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但是到了現在這生死危急關頭,個個都眉頭緊皺,一言不發。

現在內閣之中,資格最老的自然就是張志發,此人早在崇禎五年就已經入閣,八年已經是那個次輔,位居溫體仁之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常理來說,溫體仁被幹掉以後,就由他來接手,原版的歷史就是如此,但是周延儒強勢的空降,成為了首輔,他繼續當他萬年的次輔。

現在好了,堂堂大明帝國的首輔外出禦敵,都讓敵人給活抓了,張志發他就別無選擇,成為了新一任的內閣首輔。

皇帝在聽說周延儒被生擒活捉以後,沒有猶豫,沒有經過廷推,直接就任命張至發為內閣首輔,由他主持內閣的工作。

國不可以一日無君,內閣不可以一日無首輔,國事已經艱難至此,如果沒有首輔主持工作,只會令他們的處境,更加的艱難。

張志發自從入閣以後,每時每刻都是想坐上這一個位置,看著這位置,他的口水都流出來了,眼睛中恨不得伸出手來。

但是此時此刻,皇帝力排眾議,不經過廷推,直接就任命他為內閣首輔,這讓他非常惶恐不安,下意識覺是不妥,馬上就請辭。

張至發他可是知道,這時候選他去當內閣首輔,真心不是什麼好主意,這位置也都不好坐,簡直就是坐在火上烤,前二任首輔,溫體仁和周延儒,那一個有好下場?壓力巨大,內外交因,想全身而退都不行。

自己接手以後,國勢日蹙,處境更加困難,只會比前二任更加難處理,也就更難搞,他馬上道:“老臣年老體衰,精力不足,恐難孚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