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別無選擇(第2/2頁)
章節報錯
靜雲公悲憤感嘆的說道:“滄州府楊應元公,乃吾之同期,三十年的好友,意氣相投,共同扶持,應元兄早在崇禎五年,就已經致仕,在家裡面怡養千年,不問世事,前些日子其子傳來的書信,說已經是臥病在床久矣,在世之日屈指可數,某想及三十年之交情,便前去滄州見最後一面,誰知道抵達滄州之日,滄州楊家,已經成為了一片瓦礫,其逃出來的子孫言及,這是官府所幹的好事,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楊家的財產,可憐滄州楊家,在當地紮根數百年,修橋鋪路,積善無數,竟然落得一個家破人亡的結局,他堂堂一官宦人家尚且如此,那些沒有功名的,真不知道如何悲慘……。”
靜雲公說到此處,鬚髮戟張,十分的憤怒,舉起手中的杯子,就想一飲而盡,誰知道杯早空矣。
王文東卻知道老師生氣之時喝酒傷身,他又不敢不敬,只好連忙的拿了旁邊的一壺果酒,倒了一杯。
靜雲公一飲而盡,喟然長嘆:“想不到朝廷,居然如此的狠毒,視天下萬民如魚肉,自古魚肉百姓者,又豈會有好下場之理?”
王文東連忙在旁邊解釋,他說道:“朱明朝廷,現在實行的是以戰養戰,就食於敵的政策,說白了他們的七十萬大軍,都沒有糧草,就是想在咱們山東的百姓身上掠奪,朝廷早已經不把咱們山東的百姓,當成了子民,而是當成了敵人,其手段之狠辣,為人之歹毒,不當人子也。”
作為山東的巡撫,對於這方面的事情,王文東最為了解,他馬上就意識到,老師為何產生巨大的轉變。
靜雲公作為山東本地的精英主義者,一向是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對於朝廷的忠心,他是忠義無雙,但是朝廷如此的殘害其家鄉之百姓,又令其憤怒之極,愛之切,恨之深,朝廷如此對待百姓,民心盡失,令靜雲公痛恨之極,所以就有了這等的轉變。
劉遠橋也是十分聰明的人,他聽靜雲公這麼一說,也就明白對方發生改變的原因,劉遠橋嘆息的說道:“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每一個當政的官員都知道這一句話,都朗朗上口,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
王文東則在旁邊助攻,他說道:“咱劉家能夠短期之內崛起,問鼎天下,這就是因為善待百姓,視百姓為子民,以仁為刀,以義為戈,大軍所至,傳檄而定,天下之百姓,又有誰人不知道咱劉家之仁義禮信智?是以天下英雄,海內豪傑,紛紛而至,共襄盛舉,而今日之朱明,縱有朝廷百萬人馬強勢入侵齊魯大地,其仁義民心盡失,又與土雞瓦狗何異?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華夏軍大破敵人,指日可待。”
靜雲公拍了一下桌子,他說道:“正事如此,某才幡然而悟,既然朝廷已經視齊魯百姓為亂臣賊子,某也不能倖免,便行險一搏,死中求活,今日某來此,就是想向青雲兄謀一樣差事,也算是為我中原百姓盡一點力。”
朝廷如此的殘害百姓,令靜雲公這等人,傷透了心,也都令他憤然地投入了華夏軍的陣列,他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為了齊魯百姓的福祉,所以他才憤然出手。
劉遠橋大喜,他說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他不會懷疑靜雲公的為人,不會懷疑對方是不是臥底,其為人品格高尚,一言九鼎,他要麼是不做,絕對不會做出兩面三刀的事情,他既然說願為劉家軍效力,那就一定會為劉家軍效力,不會做出兩面三刀之事。
王文東也都十分高興,不用與老師為敵,大家共同並肩作戰,這才是人生快事。
靜雲公道:“某雖來了濟南,也為華夏軍效力,但是卻不會擔任任何官職,不領俸祿,也不會向你下跪行禮。”
劉遠橋說道:“理當如此!公乃是某之好友,自當為華夏軍之供奉,而非吾之屬下。”
靜雲公說道:“某雖老矣!尚能吃飯,既然來自敢來濟南,自有退敵之策。”
劉遠橋聽到靜雲公口出狂言,口說有退敵之策,他倒沒有顯示出什麼意外之處,因為他跟這些文人打慣了交道,大多數都喜歡吹牛,喜歡語出驚人,引起別人的注意,不過眼前此人,還是有幾分分量的,是有能耐的,說不定真有什麼奇謀妙策,他說道:“願聞其詳。”
靜雲公說道:“朝廷真的是氣勢已盡矣!如果他們不如此的急於求成,採取穩打穩紮的政策,說不定還能夠拖上幾年,像現在如此冒進,很容易就為我軍所趁,他們沒有糧食,沒有軍餉,一時半會是沒有問題,如果他們師老無功,很容易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自我崩潰都不是什麼難事,這一點相信華夏軍也是看到了,所以實行了南守北拒的政策,說白了就是拖延南邊有錢的,對北邊窮光蛋的就打,不過這樣子還不行,還缺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