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軍守衛濟南城,他又不同於其他幾大府城的死守方式,而是制定了南守北攻的作戰方針。

所謂的南守,指的是派出優勢兵力,對於從泰安方向攻過來的朱燮元部大軍,採取全面防守的策略,以消耗其糧草兵力為主。

而面對人數更多的北方軍,指的是洪承疇和楊嗣昌部,則是主動迎戰的態度。

他們派出了大將劉忠勇,率領三萬精兵,駐守在濟水之畔,與對方進行對峙,如果不是對方人數多達三十萬之眾,只怕劉忠勇會主動的出擊,攻擊對方了。

而且華夏軍防守策略,初步獲得了成功,明軍一開始的時候,憑藉著手上絕對優勢的兵力,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攻來,那可是輕易的就碾壓了華夏軍。

但是深入到濟南以後,處處分兵,處處防守,兵力就沒有一開始的雄厚了,而且經歷了數月的激戰,士兵也都非常的疲憊不堪了。

這一個多月來,天上基本上天天下雨,這確實是在某些方面,令華夏軍的火器得不到全面的發揮,但是對於在雨中野外戰鬥的明軍來說,他們是極其的累,可以說士兵疲憊到了極點,他們非戰鬥減員,跟在戰鬥減員一樣多,很多士兵都累到了走不動的地步。

甚至他們也都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天寒地凍,糧食藥物缺乏,只要一受傷,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能力,甚至連恢復的可能都沒有。

這樣子惡劣的環境,讓明軍計程車氣下降的非常快,戰鬥力下降也非常的快。

才一個多月左右,他們就沒有了當初的雄心,想當初,他們南下的時候,那可是意氣風發,雷霆萬鈞。

但是到了現在,他們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洪承疇和楊嗣昌,他們為什麼會同意冒險對濟南發動攻擊,因為他們也都發現,他們是打不了持久戰了,一旦久戰不利,師老無功,很容易就會自我崩潰了。

畢竟他們是一支沒有軍餉和糧食的部隊,只能依靠以戰養戰,如能從對方這裡搶到一些東西還好,現在華夏軍堅壁清野,它們搶不到什麼好東西,這就令他們為之慌了,許多人害怕了,生出膽乏之意。

部隊計程車氣,遠比他們想象之中的低,所以明知道強渡濟水,會傷亡慘重,洪承疇他們也都沒有什麼好猶豫的,他們把手中僅有的糧響都發了出去,也都組成了敢死隊和督戰隊,就想做拼一死戰。

當然,他們跟朱燮元是非常的不合,雙方是尿不到一個壺裡,他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策應朱燮元的大軍,而是為了自己建功立業,他們都意識到了一點,這隻怕也成了他們最後的一次機會了,如果這一次不能夠打敗敵人,建功立業,他們估計也都是難逃一死。

在那個時候,無論是在大明帝國,還是在華夏帝國,他們都難逃一死。

全天下人的眼光,都放在了山東,放在了山東的濟南,因為這裡正爆發著決定天下命運之戰,許多人都在想,濟南城只怕是戰火連天,人心惶惶的了,百姓生於水深火熱之中。

但是出乎許多人意料的就是,濟南平靜得很。

靜雲公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著一頂小轎,進入了濟南城,進入城中以後,但見百姓和軍民,都在積極的備戰,城樓上已經堆滿了沙包和大炮,到處戒備森嚴,但是卻沒有別的地方人心惶惶,流民遍地,哀鴻遍野的局面。

華夏軍確實是把附近州縣的一些百姓,都網羅至城中,以防他們受到了敵人的荼毒,城中湧進了這麼多的百姓和流民,也都一一的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有親戚的就去投靠親戚,沒有親戚的,也都會進入華夏軍所安排的難民營和流民營裡面,進行臨時性的安置。

而且全城的百姓,都進入了戰備狀態,家家編甲,一旦戰爭起,他們就會加入軍隊,幫忙戰鬥,當然這些民眾,他們也不需要戰鬥,只是為軍隊做一些力所能及後勤的事情。

全城的百姓,都被組織了起來,雖然被大戰即將來臨的氣氛,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許多人都是非常鎮定和冷靜的,他們認為有監國王率領十萬大軍在此,濟南城應該是出不了什麼問題。

且這些百姓也是知道,官軍對待百姓殘忍的手段,如果落入官軍的手中,也都攤不上什麼好處,所以大多數百姓都是跟華夏軍一條心,準備拼死一戰,抵抗敵人。。

靜雲公看到了這種場面,他嘆氣的說道:“恒生他做的還算是不錯!”

恒生就是黃文東的字,黃文東就是他的徒弟,靜雲公在自己家的祖祠裡面興建了私塾,專門資助族中的子弟讀書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