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苦心孤詣(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老百姓的眼裡,皇帝就是大明,大明就是皇帝,皇帝完了,大明也就完了。
但是在朱燮元這些士大夫的眼裡,則是有不同的認知,大明是一種精神,是以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子孫為核心的一種精神,他們只要朱家子弟還在,日不落,就能夠繼續的存在。
當年土木堡之變時,形勢乃是何等的兇險,皇帝都讓敵人俘虜了,但是他們絕不屈服,另立新君,繼續抵抗,最終打敗了敵人,迎回了英宗,延續的大明的國祚,在朱燮元等人之眼裡,現在還是有機可乘的。
朱燮元他並不是一個野心家,不想作為一個傭兵自立的軍閥,也不想自己當皇帝,只想繼續的扶持太祖皇帝的子孫,保大明保江山。
他迅速的退回了河南,主要的目,就是想說服福王朱常洵馬上登基為皇,作為天下的核心和號召力,繼續抵抗華廈叛軍。
大明的繼承法,早就被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了下來,所有規定,寫在了《皇明祖訓》之中,作為大家遵守的祖宗家法和天下人都遵從的法律。
關於皇位這一條,他們的策略便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
所以當年他的大兒子朱標死了,即使他還有另外二十多個兒子,但是皇位還是得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文,這是因為自己定下來的規矩必須守。
後來的朱棣,即使他再怎麼不喜歡仁宗皇帝朱高熾,獨喜漢王朱高煦,但是最終還是得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這是因為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必須守,如果不守,後世子孫紛紛效仿,必定血流成河,骨肉相殘之餘,成為千古笑柄。
大明的歷任皇帝,自從仁宗皇帝開始,基本上都是父傳子,代代相傳,直到了武宗正德皇帝,皇帝無子,傳位給其堂弟,此為兄終弟及,這便是世宗皇帝,世宗傳穆宗,穆宗傳神宗,神宗傳位皇長子朱常洛。
朱常洛命薄福淺,才當了一個月的皇帝,結果駕崩了,為泰昌帝,但是他還是可以把皇位傳給了長子朱由校,而朱由校二十三歲駕崩,無子絕嗣,皇位傳其弟,是為崇禎,再無兄終弟及。
燕京城淪陷以後,皇帝舉家自盡,也就意味著他們這一脈算是絕了,所以皇位的繼承人,就得考慮他們近親,血緣最為親近的,自然就是福王朱常洵。
當年萬曆皇帝,可是十分的喜歡福王朱常洵,跟朝廷大臣們鬥了幾十年,就是想把皇位傳給這一個兒子,結果還是傳不了,不免鬱鬱而終。
但是到了此時,福王算是眾望所歸了,只不過這又令他們大家都尷尬的要死。
按照大明的繼承法,福王朱常洵就是他們第一繼承人了,稱得上是眾望所歸,但是朱燮元他們也是東林黨的一員,這些的東林黨,幾十年前可是拼了老命,用盡了一切辦法,阻止福王上位,現在又得扶持他上位,真是前後矛盾了。
更加矛盾的就是,朱燮元進入河南以後,為了籌夠足夠多的軍費,那可是直接的抄了福王府,王府大批的金銀財寶,都充軍需抄了,讓他手下幾十萬的軍隊,恢復了元氣。
朱燮元不恨福王,就不知道福王會不會恨死他們這幫人,現在他們這幫人居然就要立福王為帝,作為效忠的主子,別的不說,朱燮元手下這幫將領,就炸窩了。
朱燮元他是一個狠人,被人誅了十族都不怕,但是其他的人,可是沒有這般的狠,他們怕死。
他們可是抄了福王的王府,把他的錢財都給抄了,算是得罪慘了,就算是立誰作為皇帝,也都不能夠立這一位。
就算退一萬步,他們日後打勝了仗,平定的內亂,剷除了華夏賊,估計下一個要剷除的,就是他們了。
所以說朱燮元的部下們,無一例外的,說一千道一萬,就是絕不同意立福王為太子。
這樣子的情況,不是朱燮元所能考慮到的,朱燮元沒有想這麼多彎彎道道的東西,老夫天下為公,絕無私心,所作所為,無非是為了朝廷,為了朱家。
在朱燮元的眼裡,規矩就比天大,這是倫理綱常,這是一切的基礎,如果他們是憑著個人的利益和喜好,而另立新君,不按祖宗家法來,這又跟劉家這叛臣逆子有何分別?
對此朱燮元是斷言痛斥手下們,然後堅持要立福王為帝。
朱燮元在軍中的威望是很高的,在他治下的百姓和軍民,就把他當成神一般,他一力主張要立福王為帝,其他的人,也都不敢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