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與往不同(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家造反成功,華夏軍也都成功的建立了華夏帝國,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就結束了,這一切只能說是劉家巔峰時代的開始。
劉氏王朝,再次出現,而且是大一統王朝,不是偏安小朝廷,此為東漢滅亡後的第二個強大劉氏家族。
劉遠橋自稱漢光武帝之後,然則所有人皆知,其與皇族毛的關係都無,不過一膠州打漁佬,劉遠橋亦偶一提之,不好意思多提。
而他們所要面對的問題,還是一樣的多,有些事情絲毫不比以前輕鬆。
在以前,他們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打敗明軍,從朱家手上奪取天下,取而代之,但是現在,他們所要考量的,就是如何就是統治這一片天下。
自古就有一種說法,這叫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對於這些帝王來說,打下了天下,如何讓天下,千秋萬代,同時也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劉遠橋梟雄之才,既然奪取了天下,現在所要考量的就是,制定出一套制度來,讓他劉氏的江山,世世代代傳下來。
在歷朝,守江山之中,最為害怕的還是自己奪取了天下以後,在自己千秋萬歲以後,轉眼就讓自己的權臣,奪取了天下,這也是皇帝最為害怕的。
但是害怕歸害怕,有一樣事終究是不變的,這就是皇帝必須要大臣作為輔助,因為皇帝就是再能幹,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幹完了,像朱元璋那樣的工作狂,真心沒有幾個。
自從千餘年前姜尚加上週文王的組合,突然崛起起來,歷朝歷代,就流行皇帝以宰相帶領文武百官,統馭天下的組合。
自從姜太公起,丞相這官職正式的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文武百官之首,在歷史上,一個賢相可以興國安邦,也可以力挽於狂瀾即倒,而如果是奸相的話,則是禍國殃民。
大明是在大元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元帝國就飽受了權臣和丞相權大之苦,權相輕言廢立。
朱元璋在吸取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後,在弄死了胡惟庸以後,說什麼也都不肯再任命丞相之職了,因為丞相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對皇權有太大的威脅,把他的權利分給了六部尚書。
所以胡惟庸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了,雖然在大明其後的二百多年,一直都有內閣首輔,領導文武百官,輔助朝政,但是首輔就是首輔,有人稱之為首輔、閣老、相公,就是沒有人稱之為丞相。
其實這也就是把丞相的權利分給了六部,分給了內閣而已,就相當於把一個人的權利,分給了數個人之多。
但是這些文官也不是白搭的,他們很快就開始扭轉的形勢,並且利用百官,變成了皇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結局。
大明的政治體制,就是皇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居於禁中,拱垂而治,百官則是守牧天下,稱得上是最佳的組合,也是深入人心的做法。
因為在歷朝歷代之中,難免會出現昏君,難免會出現權臣,這些都是會造成國家滅亡的因素,但是巨大的權力分給了內閣,分給了六部,想要造反,這就難了,果不其然,大明兩百多年,也都沒有出現權臣威脅到皇權的地步。
但是這樣子做也是有弊端的,大明的內閣制度,雖然是沒有單個權臣威脅到皇權,但是卻是整體的仕權威脅到了皇權。
到了後來這幾十年,基本上都是皇帝的權力被困在了京城,稱得上是政令不出紫禁城,皇權不下縣,沒有辦法,文官挾持了整個文官集團來對付皇帝,皇帝除了依靠太監,也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劉遠橋欣賞大明朝的長命百歲,卻不欣賞大明朝的皇帝,被逼到窮困到如此的地步。
要知道劉遠橋可是知道,大明的民間是多麼的富有,皇帝想搞點錢都多麼的難,最好的比喻就莫過於萬曆皇帝了。
民間富裕到了極點,皇帝也知道很多地方富得流油,所以派出太監去收稅,結果就激怒了整個文官集團和鄉紳集團,他們明著暗著來反對,把皇帝這種行為,說的是天怒人怨,橫徵暴斂。
這可是把萬曆皇帝搞得狼狽不堪,下不了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