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是劉布懂得分寸,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向皇帝請示,並不擅專。

這一點劉運橋是十分滿意的,讀不讀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做人,會做事,並且知進退,劉布不願意,劉遠橋也都沒有逼他的意思。

只是劉布這樣子,不免令這些大臣們痛心疾首,皇帝不好學,不願意學聖人之道,這可不是什麼好事,不懂聖人之道,不懂仁恕,又如何治理天下?令天下蒼生萬民受苦。

對於這一點,大臣們是毫不猶豫的,馬上就上書皇帝,指出縱作為皇帝,也應該學聖人之道,學聖人的仁恕之道,這才能夠造福蒼生。

前朝的皇帝,即使是再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敢說不開經筵,不學聖人之道。

現在好了,劉氏父子坐了天下,即原形畢露,絲毫不尊重聖人,這樣的人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天下的百姓,還能有好日子過嗎?

只不過今日的華夏帝國,已經不是往日的大明,今日的華夏帝國,言官的權利,沒有以前的那麼大。

而且因為是改朝換代,掌權者的改變,也令這些文人們,在皇帝跟前的影響力,也都大大的下降。

現在的皇帝和太子,他們更注重於實際的利益,更注重於誰能搞到錢,誰能搞到更大的好處,而不會在乎那些聖賢之道,這令大臣和道德君子們哀嘆不已,君王重利不重仁義,這是天下將要遭殃的開始啊!

不過不管大臣們如何批評,劉布父子就是不鳥他們,依舊我行我素,我是皇帝,該怎麼做,是我說了算。

現在這些大臣們,最沒有底氣的地方,莫過於前朝的崇禎皇帝,對他們言聽計從,結果國家都滅亡了。

劉布父子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即使凡事對你們百依百順,凡事都聽聖人之言,國家還是滅亡了,這該如何是好?

皇帝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即使這些大臣們再能言巧辯,也都說不過他,事實就擺在眼前,多說就是狡辯了。

劉布就定下了規矩,公主可以在王公大臣之中選夫婿,選中的夫婿,就是六品駙馬都尉,終生享受朝廷的俸祿,同時如果駙馬都尉有本事的,可以當官,可以從軍,其親族中人,也都可以當官和從政,沒有任何的阻攔,這一點跟前朝的大明,完全的不一樣。

知道前朝的大明朝,自從制定了這一條以後,就讓那些有野心的世家公子和有本事的才子,都不願意做皇家的女婿了,因為做了皇家的女婿,這就意味著再也沒有辦法當官,家族也都沒有希望了,駙馬都尉的職位,只適合混吃混喝等死的人。

劉布他這樣子,做並不知道以後會帶來什麼麻煩,但是他認為這樣子,即使會有麻煩,也是有限度的,既然是皇帝,就必須給自己的子女最好的東西,而不是連普通的人都不如。

而且劉家父子也在討論一個比較嚴肅的問題,這就是以後的華夏朝,該實行何種制度。

前朝的大明朝是實行分封的制度,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有種實行分封的王朝,歷史上實行分封的王朝,基本上都輕易的帶來的動亂,明朝也都不例外。

在第二代就發生了靖難之伇,其後雖然對其藩王制度進行了改良,讓地方的藩王不再掌握兵權,不再管政權,但是依舊成為了地方極大的負擔。

大明朝但凡是有藩王駐守的地方,該地方的賦稅,基本上都竭力的供應藩王了,沒有能力再供應朝廷,令朝廷苦不堪言。

大明收入的眾多賦稅之中,要拿出好大的一部分來供應眾多的藩王的俸祿,許多人都在說,如果朝廷不用拿出這麼多的錢來奉養這些藩王,日子會好過上許多。

但是這種話,皇室可是不愛聽。

這整個天下就是皇族的,你就拿整個天下的資源來供奉皇族中人,這都是應該的,說什麼供應皇族艱難這屁話?連皇族都不供奉了,那還供奉於誰?

所以劉布父子他們也在討論,以後他們的皇子,該實行分封制度,還是實行別的制度。

當然這一個問題,並不是很急,他們可以先放一放,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那是因為他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有十幾個兒子,而且還在不停的生,而劉氏父子則是不同,劉氏家族裡面,只有三個男丁而已,說到分封,根本就有點多餘,估計他們是煩惱,有沒有繼承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