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一統的天下以後,有心向外進行擴張,他的野心可不止於只恢復大明疆土,而是希望能夠恢復到漢唐盛世的局面,陝西再往西走,就是漢唐西域故地,如果能在這一片地方恢復中華文明,這才是強大的帝國。

自然!劉遠橋也都把他這一番心思,告訴了洪承疇。

洪承疇聽了以後,十分的激動,以前的明軍沒有辦法對外擴張,那是限制於國力和後勤方面,在華夏軍崛起後,後勤方面十分的強大,也都擁有足夠的錢糧對外擴張,恢復漢唐時代的榮光,就成了每一個軍人的無上榮光。

但是洪承壽他有些為難,他說道:“臣其實早在歸降之前已有明言,臣母親已老,臣希望能夠回家,俸養父母,等母親百年以後,再度出山,為國效力。”

這一句話,還真是洪承疇當初說過的,他說過這句話的時候,其實也是想用孝道來包裝自己,作為明將,他向華夏軍投降,肯定是難逃貳臣之名,如果說為了天下百姓,為了孝道,這就可以稍微包裝一下自己,令自己的名聲沒有那般的臭。

洪承疇他是不捨得放棄手中的權力的,他就知道當官不進則退,如果你手中掌握權力的時候,就可以實現心中的理想,如果退了以後再度迴歸,就沒那麼容易的了,多少大臣最怕的就是在關鍵時候丁憂。

就像當年的張居正,正在自己人生最為關鍵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雖然他透過權勢,讓皇帝奪情,讓朝廷奪情,但是卻招來了天下的罵名,為後來的悲慘局面,埋下了伏筆。

洪承疇他這般想,主要是為了名聲。

劉遠橋是什麼人?稱得上是人精,對方心裡面想什麼,他是一清二楚,所以劉遠橋斷然拒絕了對方的請辭,他說道:“自古忠義難兩全,為國效力,就是大忠孝,我華夏帝國與大明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就是凡事以集體的利益為重,所以愛卿就勉為其難,繼續擔此重任吧?”

洪承疇臉有難色,他說道:“微臣已經離開家裡面十幾年了,十多年都不曾見過母親,一直不能在母親跟前盡孝,十分的不安,深恐子欲孝而父母不在。”

在這個時代,不孝就是天大的罪行,對於這一點,劉遠橋也是認同的,他也是一個十分孝順母親的人,造反之前,他首先請教的就是母親的意思,就是怕連累了母親。

但是劉遠橋就知道對方只是在找藉口而已,所以他說道:“還是那一句話,自古忠孝能兩全,為人處事者,就當做大事,光宗耀祖,這才是對祖宗,對父母的盡孝,你回去只是一家人之孝順,如果到了陝西,平定一方,守牧百姓,讓眾多的百姓,都過上好的日子,這才是大忠孝,大孝順,相信令堂會諒解,也會以你為榮的。“

劉遠橋這般說了,洪承疇他只好勉為其難了。

劉遠橋說道:“大軍出發,需要時間,你可以藉此時間,星夜南下,回家鄉一趟,見見父母,拜拜祖先,然後繼續的為國效力吧?你當謹記一點,為國為民,才是真正的大孝順,大忠義。”

在劉遠橋這般說了以後,洪承疇正好就坡下驢,他跪在了地上,恭敬的說道:“臣遵旨。”

洪承疇他當然不是想辭官回家去孝順父母,他們一家子都是從苦日子中過來的,他就在父母的跟前又如何?他們一家子以前就是靠賣豆腐賣豆乾為生,難道他還想跟老孃回去賣豆乾不成?

他當官了以後,有財有勢,家裡面買了更多的田地,購置了豪宅,更買了不少的丫鬟僕人伺候老孃,讓老孃也過上了貴婦人的生活。

如果讓老孃選擇的話,她對目前的生活應該是滿意的,而不會喜歡自己回去以後,幫她再賣豆乾。

洪承疇也意識到一點,華夏軍為的拉他入夥,可是花下的大價錢,人家出了這麼大的代價,他也都必須付出相應的回報,才能令華夏軍滿意。

如果他不能夠令華夏軍滿意,不能讓對方高興,反手就能把他給弄死,他洪承疇既然已經出人頭,已經守牧過一方,統領過千軍萬馬,就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生活,再也不可能下地耕田,再也不可能賣豆乾了。

如果他幹這種活的話,估計他的仇家都不會放過他,而上尋上門去,把他給滅了,他這樣子做,主要就是為了惺惺作態,表面上好看而已。

劉遠橋就是明白這一點,所以一再堅持,雙方就在這一種你請我願之中,達成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