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在大明官場的江湖地位,靜雲公遠在洪城疇和楊嗣昌等人之上,甚至是他們父親一輩的。

洪承疇的父親不是當官,但是楊嗣昌的父親楊鶴,官至三邊總督,是靜雲公的故交好友,就是這一位有江湖地位,輩分這麼高的人出手相勸,這些人才想都不想就投了華夏軍。

這就好比天塌的,自有高個子的人去頂住。

劉遠橋自然是看中了靜雲公巨大的威望和影響力,希望他繼續的為華夏軍效力,當然他也都不可能勉強,如果對方不肯去,他則十分尷尬了,他可不會像朱棣那般,對方不願,就滅人十族。

而且劉遠橋與靜雲公相得,就算成不了朋友和臣君,也最好不要成為敵人。

看見對方不為所動,反而引得了劉遠橋的尊敬之意,如果人有了功名利祿便低頭下跪,那是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的,只有這種不看重功名富貴的人,才會被別人重。

劉遠橋說道:“朱明滅亡已成定局,華夏建國,勢不可擋,新朝成立,就應當修史,修史就是對大明兩百七十年官方的蓋棺定論,孤王想把這一個任務交給公,由你來負責。”

劉遠橋許以太師之位,許以國公之禮,都打動不了靜雲公,但是對方讓他修明史,卻真正的打動了他,劉遠橋說出了這一句話以後,靜雲公是說不出半句反對之言。

文人就喜歡修史,修史就是對歷史進行的蓋棺定論,史官的權利肯定不如普通的官員,但是他們的江湖地位,在學術界中的地位,卻遠在普通官員之上,那就是因為他們有權對歷史進行蓋棺定論。

洗白你,你就是好人,貶你,你就是壞人,就連歷朝歷代的皇帝,他不怕天,不怕地,就怕史官,就怕史官寫壞了他。

靜雲公作為大明的官員,對於大明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對於孝忠了一輩子的大明,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他心中還是充滿了感慨之意,也都充滿了依依不捨之意。

但是大明最終還是因為失去民心而失去了國祚,這是無可奈何的,他也做不到逆天而行,輔佐大明,是隻能夠順勢而為。

但是他靜雲公有一點是與眾不同的,那就是他出手相助華夏軍,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為了家鄉少死一些人,少一些地方受到戰爭的荼毒。

功名利碌打動不了他,但是如果讓他負責修明史,這真正能令他感到興趣。

大明滅亡已成定局,歷朝歷代,對於前朝往事,總是恨不得傾天下的墨水抹黑其名,當年的隋朝名聲為什麼那麼臭,就是因為後面的大唐國對他進行了竭盡所能的抹黑。

新朝對前朝,趕盡殺絕,竭盡所能進行抹黑,這已經是歷朝歷代必做之事情。

靜雲公就在想,當年的太祖皇帝,真乃是頂天立地的奇男子,如此低賤的出身,卻能在民族危難之時,振臂一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自古英雄豪傑無人出其左右。

大明二百多年,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也都十分的硬氣,乃是漢人江山之中的翹楚,靜雲公也不忍他的威名受到了汙衊,泯滅於世。

如果由他來負責修明史,可以在很多地方進行比較公允的評價,讓後世的人知道,真正的大明,是怎麼樣子的。

劉遠橋一句話,就打動了靜雲公,靜雲公說道:“你讓老夫修史,你就得知道,老夫可不是別人手中的扯線木偶,不是別人說什麼就什麼的人,而是就事論事。”

劉遠橋橋道:“孤王命公修史,就想到了這一點,就是相信以公為之人做事,公正公允,就事論事,所以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朱元璋崛起於淮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一點孤王也是十分的敬仰,對於大明二百多年的歷史,也是揚我漢族之威,只是其後世子孫實在是不肖,吏治腐敗,魚肉百姓,這才會導致今天的局面,公修明史,就以公正和公允的立場來寫就好了。”

這可是極大的胸襟和氣度,靜雲公就不敢相信對方有這般的氣度,他說道:“此話當真?”

劉遠橋說道:“孤王既然請公負責修明史,就考慮到了這一節,既然寫的是歷史,就是前朝往事,當就事論事,大明能夠崛起,自然是有其原因,最終走向了滅亡,也是天命,我齊魯劉家,不過是膠東一打漁之家,風雲際會,偶然崛起,劉家能夠崛起,那是因為順應天命,視天下百姓為人,如果我後世子孫,也像大明這般,吏治腐敗,漁肉百姓,華夏朝縱有百萬大軍,亦難長久。”

劉遠橋說出了這一番話,倒是讓靜雲公有點刮目相看的感覺,人貴有自知之明,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衰,知己知彼,方可百勝。

既然劉遠橋開出了這麼好的條件,靜雲公就沒有拒絕的理由,他說道:“好吧!老夫會把這番話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