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料想不到(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的情報一直滯後十來天,他的情報還停留於大明在跟華夏軍在山東進行生死之搏,而且從他們的情報還得出一個結論,這就是朝廷佔盡上風,朝廷幾十萬大軍,如狼似虎的出動,狂攻猛打華夏軍的山東諸城,打得華夏軍抬不起頭。
建奴實行的政策,就是鋤強扶弱,誰弱就幫誰,他們就是看出大明朝廷不如華夏軍,所以選擇跟明軍結盟,希望能夠幫助朝廷抗衡華夏軍,進行某種平衡。
建州的貴族們對此感到不以為然和不理解,皇太極就用三國時代劉備聯江東抗曹的舊事,這才令這些貴族們表示理解,願意只要大汗一聲令下,他們就揮軍入關,幫助大明,對付華夏軍。
但是朝廷開局勝利,他們順利的攻入山東,節節勝利,前鋒直逼濟南,形勢一片大好,這居然令皇太極有些猶豫,如果他們跟大明結盟,幫助大明徹底的剷除了華夏軍,讓大明消滅了心腹之患以後,會不會調轉槍頭來對付他們?
而且他同時也感到有些著急,許建強的使者都回去了好些天了,但是卻沒有什麼好訊息傳來,大明朝廷就算危急到了極點,對於跟他們結盟,卻沒表示出什麼興趣來,這令皇太極十分憤怒。
皇太極知道對方為什麼都沒有興趣跟他們結盟,就是因為對方以天朝上國自居,視他們為荒野蠻夷,遲早是剷除的物件。
這一點令皇太極十分憋屈,他們已經佔領了整個遼鎮,控制了千里之地,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要強大,但是在大明的眼裡,就是荒野蠻夷,是遲早要剷除的物件。
這也是朝廷根本就不想跟大明合作的原因,整個後金國的高層們都明白一點,這就是雖然他們已經佔領了關外之地,明軍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是明人還是從骨子裡面,看不起這些關外的建奴,認為他們就是山林子裡面養豬的人,根本就不配跟天朝上國合作。
明朝的這種做法,是令皇太極憤怒到了極點,但是他是一個十分冷靜理智的人,他就知道聯合朱明,對付華夏軍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雙方能成,他還是決定放下成見,幫助朱明,先剷除華夏軍再說。
但是他們探子打探回來的訊息,卻令他十分憤怒,許建強向他派出了使者,主動的接洽,那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那是因為當時皇帝已經走投無路了。
皇太極還以為真是如此的惡劣,雙方應該很快就可以結成聯盟。
誰知道當洪承疇和楊嗣昌的大軍,直撲向山東以後,明軍節節勝利,當明軍佔了上風以後,大明的皇帝又拽了起來,根本看不上眼他們了,根本就不願意跟他們合作了。
而他們之間的約定,就變成了沒有下文,甚至沒有擺到朝廷上去討論,這樣的結果,令皇太極憤怒到了吐血。
皇太極他就知道,朝廷即使是一時佔盡了上風,但是隨著孤軍深入,佔領的地方越多,必須分兵防守,進攻的勢頭就會有所減弱。
如果是別的大軍,進攻勢頭有所減弱,都不是問題,而明軍則是不同,明軍非常的坑爹,他們是沒有軍餉,沒有糧食的。
如果是關外的遊牧民族,他們打仗就是這樣子,除了帶隨身的口糧以外,根本就不會多帶糧食,糧食不夠,就去敵人那裡搶,這叫打秋谷,以戰養戰。
但是明軍能這樣做嗎?他們根本就沒有這樣操作的辦法,如果對方再進行針對性的部署,他們就十分坑爹了。
果不其然,隨著明軍的深入,所有的東西都如皇太極所料,明軍由節節勝利,變成了處處碰壁,皇太極他信心十足的想,相信很快朝廷就會低下高貴的頭顱,向他們請求合作了。
皇太極就在想,如果他們再次提出合作,條件就不是之前的那個了,他一定會坐地起價,才能夠免卻心頭之恨。
但是令皇太極他萬萬都料想不到的就是,他沒有接到大明朝廷合作的提議和求救的詔書,卻聽到了劉布沒有死,而是暗度陳倉,從天津衛大舉登陸。
聽到了這樣的訊息,皇太極也是驚得呆了,皇太極認為,關內的形勢大好,是在建立在劉布遇刺,華夏軍亂成一團的情況之下。
現在倒好,劉布沒有遇刺,反而是率領一支大軍,從天津衛登陸,這就意味著,一切都是一個局,所謂的大好局勢,就是他們的假象,真正的就是,危險到了極點。
想到了這些,皇太極又急又怒,吐出了一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