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布在這裡駐紮的第六天,由德州方向趕來的劉飛雲,率領一萬步騎抵達,聲勢再為之一壯。

其後從河間府、臨清、聊城等地的援軍,陸續抵達,一開始他的軍隊不過是幾萬人,瞬間就突破了十萬,擺出了巨大的聲勢。

更加令人駭人聽聞的,這就是劉遠橋聲稱,將統領投降的七十萬大軍北伐京城。

洪承疇和楊嗣昌部大軍的投降,令明軍失去了最後三支重兵集團的兩支,只有朱燮元的軍隊還在勉力支援。

但是朱燮元的軍隊,也都讓恐怖、可怕的形勢嚇破了膽,三路大軍己深入濟南,聲勢浩大,竟然如此輕易的就讓對方化解了。

劉遠橋手下多了幾十萬軍隊,真不知道他會折騰出什麼事情來,所以朱燮元不敢有任何的猶豫,馬上就撤軍,這就令劍拔弩張,緊張至極的山東,一下子就放鬆了起來。

劉遠橋一方面派大軍追殺朱燮元部,另一方面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北上,試圖一舉的壓服大明,佔領京城,成就霸業。

這也是劉布,沒有急於攻城的原因,他在等著更多的援軍,當這些援軍抵達的時候,就是他們向京城發動總攻的時候,如果那時敵人不投降的話,殺光就是。

對於招降對方,劉布還是有一定信心的,現在的大明,真的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沒有了援軍,沒有了賦稅之地,憑什麼跟人打?

形勢的惡劣,絲毫不比原版時候,五十萬流寇兵圍京城時的慘狀,這一點,就連劉布,都覺得不可思議,大明如此強大的一個帝國,就像一個龐然大物,但是被他輕輕一推,居然就倒了。

原版大明,是滅亡於崇禎十七年,但是學術界另有定論,認為大明在萬曆晚年,已經是陷入了滅亡的邊緣,只是在勉力維持,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

隨著各路大軍的雲集,劉布的手下部隊,迅速的突破了十萬人,如此雄厚的勢力,讓他可以肆無忌憚了。

大明在北直隸,就沒有威脅到他們的力量,現在就更加沒有了。

為了炫耀強大的武力,劉布命令人把大炮就設在了京城幾大城門一里之外的地方,一門門巨大的大炮,指著城門方向,聚整合群,組成一個又一個炮臺群,令人望而生畏,可以想象,當這些大炮一旦發威的時候,可是發生多麼巨大的聲勢。

在以往的攻城戰中,大炮都是駐在五里之外,在大軍的層層保護之下,他們現在倒好,把大炮直接的擺到了最前沿陣地,也是看透了朝廷軍隊,不敢出戰。

正常這樣做的話,他們的炮臺很容易被別人的襲擊或者是讓劫營,一鍋就端了。

京城拔地而起,就像是雄踞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巨獸,高大巍峨城牆,令人產生一種高山仰止的敬畏之心,但是就是如此巨大的一座城市,失去了民心的庇護以後,也顯得像是孤城一座,旦夕可下。

這幾天來,劉布沒有組織大軍對京城進攻,但是每天佈下了幾個巨大的軍鎮,進行軍情預演,這也給城上的明軍官員和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城下的敵軍,如此之多,軍容如此的鼎盛,鼓聲震天,角號不斷,營帳連綿,看起來無邊無際,還有這麼多的大炮,朝廷如何能敵?

華夏軍計程車氣,也鼎盛到了極點,起兵以後,連續不斷的取得勝利,現在更是包圍了大明的京城,取而代之,指日可待,這讓所有計程車兵和軍官們都興奮不已,這自然士氣也就鼎盛到了極點。

華夏軍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一開始是劉布他們有意識的一種宣傳,也就是與臨清劉家,富甲天下一般,臨清的劉家很有錢,但是肯定稱不上是富甲天下,在劉遠橋等人,有意識的推動和宣傳之下,混上了這樣一個名頭。

華夏軍軍容鼎盛,劉布包圍京城以後,每天就在城外進行演武,擺出強大的軍容,以其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京城就成了明軍最後一個重鎮,也就是大明朝廷,大明皇帝所在,雖然朱燮元還率領著幾十萬大軍,退往了河南,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一點,朱燮元就是喪家之犬,對華夏軍是構不成威脅,被滅只是時間的問題,就連劉遠橋都是派出了一隻偏師,前去追殺他們,而劉遠橋則率領數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北上,爭取一舉拿下京城,掃平北方諸省。

華夏軍從天津衛登陸,稱得上是轟動天下的大事,遠在關外的皇太極,一直密切的關注著關內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