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知道這樣的策略是很被動的,一旦敵人完成了部署,發動了猛攻,他要防守的地方都會很吃力。

憑著華夏軍的兵力,他們防守滄州城是沒有問題的,這裡有大炮保護,但是如果要維護漫長的官道,這就很難了,因為敵人可以從漫長廣闊的荒野,從四面八方發起猛攻,你只能夠消極的防守。

很容易被敵人包了餃子,這就是前沿陣地和飛地的難處,劉飛雲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準備死守滄州,一旦敵人發動猛攻以後,滄州就會被包圍,就在這裡展開爭奪。

但是他這一策略,被國防部否決,國防部命令,派出華夏軍的兵馬,護送忠於華夏的百姓撤回德州,放棄所能放棄的一切輜重和物資。

這一個命令,讓劉飛雲非常的不滿意,這就相當於讓他放棄了親生子一樣,但是這裡是華夏軍,是一個講究令行止禁的地方,上面下達了命令,就得無條件執行。

所以當接到命令以後,他就開始下令疏散城中的群眾百姓,這是一項很浩大的工程。

華夏軍佔領了滄州以後,基本上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支援,這些都是華夏軍的順明,落在了大明的手上,就沒有什麼好下場,至少躲不開一個從賊的罪名。

依照現在明軍窮瘋了的做派,只怕會把這些百姓扒了幾層皮,劉飛雲雖然他接到上面的命令,主要讓他護送一些忠於華夏軍的高層鄉紳等人去往山東內地,但是他卻是疏散了所有的百姓,這就讓他的行動十分的遲緩。

要知道民眾在冰天雪地裡撤退,撤往德州和濟南方向,這是非常的困難,非常危險的,有許多的百姓,故土難離,不願離開自己的鄉土,跟他們費盡了口舌,也都沒有什麼作用。

當明軍發動進攻的時候,城中的百姓,一半還沒疏散完,明軍發動了猛攻,這就意味著他們再也無法透過官道,疏散百姓了。

明軍他們是從四面八方攻過來,明軍的兵力實在是太足了,他們一方面猛攻淪州城,一方面圍攻城外所有的官道和哨卡,一舉就拔除了這些外圍陣地,把滄州城圍困了起來。

華夏軍的火力火炮確實是猛,但是下雨的時候,就大打折扣了,雖然他們也有雨天作戰的預防條例,但是畢竟是下雨天,很多方面都顧及不到,火藥很容易就潮溼了,鉛彈也都很容易打不著,讓他們的威力大打折扣。

明軍如狼似虎,他們有如無數的螞蟻一般,湧向了滄州城。

跟華夏軍交手了多次,明軍也算是總結了一些經驗,他知道敵人的火炮非常猛烈,所以你們不能夠擺著密密麻麻的隊形,並且對方的火槍彈丸也都非常的猛烈,這就意味著必須舉著盾牌前進。

他們很有些人是推著盾車,有些人是舉著盾牌,徐徐而進,這就最大限度的抵消了對方敵人火炮的威力。

當然華夏軍也有對付這種策略的辦法,只是在下雨天的時候,實在是不好對付,無數的敵人湧進來,往城上發動猛攻,華夏軍的傷亡,也都非常的慘重。

劉飛雲知道他這一支軍隊鎮守在常州城,這是非常難守的,但是他沒有想到,明軍才發動了攻勢的第一天,他就陷入了絕對的困境之中。

明軍也像打了雞血一般,更像發了瘋一般,在一天之內居然就拔除了明軍所有的外圍壕溝和哨卡,直接的把雲梯架在了城牆之上,然後沿著雲梯往上爬。

在第一天,雙方就展開了慘烈的浴血廝殺。

這樣子的場面,不是劉飛雲料想到的,他本來是信心十足,在滄州長期守衛,但是依照眼前的這種情況,他就是守十天都守不了,更加不用說固守待援了。

不過華夏軍的高層,也曾意識到過這種情形,那就是他們兵力不足,敵人兵力又如此的足,沒有下令劉飛雲死守,只是讓他節節抗擊,看見風聲不對,可以撤退。

劉飛雲當時在想,這是不是有點小看於我了,但是真正的廝殺打起來的時候,他才知道,明軍也有這麼厲害的時候,就在第一天,對方已經殺近了城牆,對滄州城發動了猛攻,雙方在這裡展開了慘烈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