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直烏雲密佈,萬里不見陽光,但一直下雪,不見雨點,現在響起了雷聲,閃電過處,雨點紛紛落下。

驚蟄未至,春雨先至,端的是好年景,春雨降下,隨風潛入夜,滋潤大地,耕田種地的大好年景。

但朝廷集兵百萬,磨刀霍霍,無心耕種,只為收復失地,剷除叛逆。

朝廷集結數十萬大軍,分別已經進入了山東,四周他們相互之間做下了約定,那就是當雨季來臨之時,便是他們大舉進攻之日。

這是朱燮元得出來的結論,這是因為華夏軍的火炮火槍實在是太厲害了,他們這些拿著刀槍弓箭的,正面強攻,必死無疑。

經過幾位大帥再三研究,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這便是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弱化對方的優勢,否則他們就是死路一條。

其實下雨天出征,對明軍同樣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只要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會加大士兵的傷亡。

但是大明恰恰不在乎這點,現在大明的世道,有的是人,只要你有錢有糧,就能招到夠足夠的人。

用大明官員的話來說,他們從來不愁沒人做事,只愁沒有這麼多的糧食來餵飽這些嘴,在他們眼裡,填飽這些人的嘴,才是最為難搞的事情。

至於朝廷和兵部,都已經制定了如此不在乎傷亡的策略,他們也都根本不在乎士兵的傷亡,這意味著當兵的可以放開手腳。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是楊嗣昌掌兵以後得出的一個結論,他就明白一點,如果不能剷除敵人,他們就是千古罪人,說什麼清名正氣,就是有著再好的仁義道德的名聲,他還是看著大明滅亡的亡國之臣。

楊嗣昌為何甘心在外掌兵,就是因為他發現,朝中的這些清流君子,名聲雖好,但是他們卻是一無所知的人,毫無用處的人。

世人皆崇拜陸秀夫,認為他在表現了一個士大夫應有的氣節,抱著皇帝跳水而死,絕不投敵。

世人盡皆哀嘆:崖山之後無漢族,但是楊嗣昌不以為然,陸秀夫就一個懦夫而已,表面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一無所用,為何這般說他?這是因為空有二十萬大軍,不敢再次的創立基業,不敢拼死禦敵,反而抱著皇帝跳水自盡,這是失敗者所為,即使你再有氣節,也是失敗者,為人臣子者,這就是要不擇手段,匡扶君王,平定天下,而不是平日袖手空清談,臨危抱君王赴死。

看見天開始下雨,楊嗣昌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就下令出兵。

他的大軍,本來已經部署在了滄州四周,他們透過明軍傳統的戰法,逐步的完成對滄州進行了包圍。

他們傳統的戰法就是,結硬寨,打硬仗,說白了就是不斷的向滄州挖濠溝,堅柵欄,步步推進,最終把它圍困起來,斷絕了對外的交通聯絡。

當然他們也都沒有辦法對滄州進行全面的圍困,這是因為城中的華夏軍也不是吃乾飯的,但是華夏軍的兵力不足,只能夠保住有限的幾條防線,比如說他們全力的維護官道暢通,至於其他的地方,大多數都讓明軍採取這一種結硬寨,打硬仗的方式,暫時性的阻擋住了。

雙方所爭奪的重點,首先就是官道,只要他們拿下了官道,切斷了對外的聯絡,全殲了這一支華夏軍。

負責鎮守滄州的,就是華夏軍德州師的師正劉飛雲,劉風雲本來是團長,因為一系列的優越表現,在華夏軍進行擴軍以後,順利的被任命為師正,負責德州方向的守衛工作,雖然他的師部是設在了德州,但是為了打贏這一場仗,藩屏山東,他主動的把他的前敵司令部,設在了滄州,他倒是相對簡單的認為,保衛山東的關鍵,就在於保衛滄州。

本來滄州的守備兵力是非常足的,憑著他們的這些兵力,他們足可以壓制敵人,但是隨著華夏軍南下戰略開啟,從這裡抽到的大量的兵力,劉飛雲一手帶出來那一支能徵能征善戰的部隊,已經開始先後的大量抽調兵力,變得非常的弱,部隊之中充斥著大量的新兵,這樣的場面,不是他所想看見,但是也都沒有辦法,他也都知道他這個師長,一方面是因為戰功,一方面也是因為朝廷抽調了大量兵力的補償。

自從朝廷抽調大量兵力南下以後,他們就改變了自己的策略,其策略就是以守為主。

因為兵力不足,所以他對明軍這一種結硬寨,打硬仗,逐步挖壕溝和柵欄,逐步向滄州推進的戰略,也都是沒有什麼辦法,只能將主要的兵力用於防守官道和城牆方面。